【王茂章徵淮】

朱友貞即位後,亟需撫平後梁的政治創傷,使帝國重振雄風。

朝廷內部,封賞功臣,酬謝撥亂反正之功。

朝廷外部,則首先派使節聯絡了河中朱友謙,厚加撫慰,朱友謙遂迴歸後梁,改用“乾化三年”。不過朱友謙見利忘義,反覆於後梁與河東之間,這是後話。

朱友貞登基之初,大元帥楊師厚就獻上一份賀喜大禮:率八萬大軍進入成德軍境內大肆剽掠,一路姦淫擄掠,焚燒了鎮州外城;隨後逼近滄州,“牆頭草”滄州順化軍節度使張萬進嚇得緊急上疏,要求把自己調往黃河以南安置。

於是,楊師厚表奏張萬進為青州平盧軍節度使,讓先前投靠後梁的劉守奇坐鎮滄州。

後梁雖然沒能一雪前恥,但楊師厚依舊給河朔地區造成了極大的震懾,為後梁挽回了一絲顏面。

朱友貞封荊南高季昌為渤海郡王,藉以籠絡。高季昌除了修築城池、囤積糧草輜重、招降納叛外,還建造了一支龐大的水面部隊,多達五百艘戰艦,還跟淮南方面和前蜀王建暗通款曲,眉來眼去。後梁已經失去了對他的控制,雖然高季昌表面上仍尊奉後梁為正統,實際已經成了有實無名的割據政權。

展開地圖,荊南地區對後梁政權的重要性一目瞭然:如今的後梁版影象一個葫蘆,總體呈“8”字。上面的圓圈是後梁政權的主體構成,以汴州為核心,東到大海,西至關中;下面的圓圈則是今天的浙江、福建、兩廣、江西;而兩圓相接的地方,則是兩湖地區。

幫後梁束腰成“8”字的最重要一環,就是盤踞在江淮一帶的淮南勢力。

正是由於淮南勢力的存在和敵對,使得兩浙、福建等東南地區只能透過繞行東海進入山東半島,或者繞遠路走兩湖地區。

這些南方藩鎮雖然名義上向後梁稱臣,實際上則是各自獨立的割據政權。前文我們就分析過,他們與朱溫本來就是井水不犯河水,幾乎沒有交集,唯一的交集就是團結起來對付淮南勢力。

他們承認後梁政權,完全是從現實出發,抱團取暖,各取所需。南方諸藩享有高度的自治權,這也是“十國”幾乎全在南方的重要原因。

簡單概括一下:後梁中央政府只對“8”字上面的圓圈擁有實際控制權,對於下面的圓圈,就只能透過兩湖地區進行十分脆弱的維繫。

兩湖地區有兩個重要藩鎮,南面是潭州馬殷,北面就是荊南高季昌。

雖然南方諸藩只是與中央政府維持著脆弱的表面關係,但這也是後梁政權合法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後梁的政治基石。

所以荊南高季昌不僅掐住了後梁帝國的脖頸子,更是踩住了後梁帝國的命根子。

面對高季昌的跋扈不臣,強勢的朱溫都只能隱忍姑息,弱勢的朱友貞自然也只能綏靖妥協。

當然,如果後梁能夠剷平淮南,那麼荊南也就沒那麼舉足輕重了。

於是,朱友貞兌現了父親對王茂章的諾言,任命他為徵淮總司令,率領一萬軍隊,進攻廬州、壽州。

淮南權臣徐溫、“殺豬急先鋒”朱瑾,率部抵抗。當兩軍在野外遭遇時,徐溫手頭只有四千兵馬,面對王茂章的一萬大軍,只能向後撤退。王茂章抓住機會,發動攻擊。

眼看淮南軍隊就要被後梁軍隊趕進峽谷,一旦進入峽谷,淮南軍隊就會人踩馬踏,被後梁軍隊包餃子。淮南將士大驚失色,以為必死無疑。

這時候,淮南將領陳紹忽然撥轉馬頭,揮舞長槍,大聲喊道:“誘敵深入的階段結束了,現在開始反擊!”隨後反身衝入敵陣。

淮南士卒恍然大悟,“哦——原來是詐敗誘敵呀,咱們有伏兵,敵人中計啦。”於是鬥志昂揚,跟隨陳紹轉身拼殺。

後梁追軍也誤以為真中了誘敵深入之計,急忙收兵後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