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棺六臣2】

這六人的性格秉性各不相同,除了這次給唐王朝抬棺,很難再用同一個標籤來精準概括。然而歷史是公正且無情的,“唐朝抬棺人”這一個標籤就夠用了。

在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中,特意將此六人編入一卷——《唐六臣傳》,在其中,歐陽修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唐亡之後無君子!

“唐之亡也,賢人君子既與之共盡,其餘在者皆庸懦不肖、傾險獪猾、趨利賣國之徒也。”

這話說得略顯偏激,但這就是修爺的性格,性情中人,偏感性,鋼鐵直男,這是修爺身為遷客騷人的豪爽可愛之處。當我們手捧書卷,讀到這番話時,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歐陽修怒髮衝冠,對抬棺六臣說道:“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要針對誰,我是說,在座的各位(手指中國地圖)都是垃圾!

凡是在大唐天祐四年(907)還活著的,都是王八蛋,好人都死絕了。

修爺口中的“好人”,指的就是以“白馬驛之禍”為代表的“洛陽三慘案”中罹難的唸書人,如裴樞、崔遠、獨孤損等。

修爺指出,雖然裴樞等人無力為唐王朝續命,但他們決不“亡唐而獨存”,寧可殉唐也不願苟且偷生。

有幾個跟“六臣”有關的故事,可以看出“六臣”在後人心中的形象。

元朝詩人仇遠有詩云:

“姓名不入六臣傳,容貌堪傳九老碑。”

這是一首賀壽詩,當時大詩人方回過七十大壽,仇遠以詩相贈。前半句用典“六臣”,後半句用典“九老”對仗呼應。

“六臣”有五種解釋:

1,上古時期與黃帝論醫的六位臣工,其中就有《黃帝內經》的主要參與者、“中醫始祖”、“醫聖”歧伯;

2,殷商六臣,其中就有輔佐商湯的名臣伊尹;

3,漢初六反臣,其中包括韓信;

4,唐朝為《文選》做注的六位大臣。

《文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詩文總集,是南北朝時期梁武帝的長子組織文人共同編選的,收錄了自周朝以來約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700餘篇詩文,選材嚴謹、注重辭藻,所選大多為典雅之作,基本都是傳世經典,畢竟是太子爺牽頭、宮廷打造、皇家品質,值得擁有。

自問世以來,一直被文人當成是文學的教科書,屬於必讀科目,千餘年流傳不衰。

大詩人杜甫的小兒子過生日時,杜甫曾作詩相贈,以為訓導,詩中就有“熟精文選理,休覓綵衣輕”。杜甫告誡兒子,要熟讀、精讀《文選》,別幹出洋相的不正經事兒!

宋代的大詩人陸游,也在其作品中有“文選爛,秀才半”的俗諺流傳後世。

《文選》無可爭議地是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唐朝的李善、呂延濟等六人為《文選》做注,即《六臣註文選》,是眾多《文選》版本中最具代表性、流傳最久的注本。

5,唐末六佞臣,即上文的“專業團隊”。

那麼“姓名不入六臣傳”中的“六臣”是借用的哪個典故,應該如何解釋呢?

被贈詩的這位壽星老——方回,一口咬定是“抬棺六臣”,認為這是仇遠詆譭自己,把自己比作柳璨、薛貽矩之輩,罵自己是奸臣。

方回對身邊人說道:“他說我是唐末六佞臣,不就是暗指當今聖上是朱溫嗎?敢罵皇上是朱溫,好大的膽子!”於是就要去告官,要殺仇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