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皇后擔心其中有詐,便向門外呼喊道:“如果真是這樣,就把賊人的首級扔進來看看。”

孫德昭趕緊把人頭遞進去,“逆賊已經伏誅,皇上出來吧。”

昭宗與何皇后這才相信,命人砸毀大門。

崔胤把昭宗迎接到長樂門樓,率文武百官入朝道賀。

在孫德昭截殺王仲先的同時,周承誨突襲了劉季述,將劉季述、王彥範等主謀活捉,押往長樂門樓。

昭宗正要責問,劉季述等人就已經被亂棍打死。

周承誨不夠聰明,這事兒怎麼能抓活的呢?劉季述等閹黨是靠禁軍力量完成的政變,劉季述難道會獨自抗下所有罪責?他甘當背鍋俠?所謂賊咬一口,入骨三分。他知道的太多了,不能讓他“胡說八道”。

另一位主謀薛齊偓聽到風聲,投井自殺,屍體被拉出來,砍掉腦袋。

劉季述、王仲先、王彥範、薛齊偓“核心四閹”均被滿門抄斬,誅三族,其黨羽二十多人也遭誅殺。

參與政變,王仲先是壞人嗎?是,但壞得並不徹底;撥亂反正,孫德昭是好人嗎?是,但好得不夠純粹。

宦官們保護著幼主躲進左神策軍,並獻出了傳國玉璽。

昭宗對自己的這位太子還是很垂憐的,說他只不過是一個8歲大的小屁孩兒,是被叛徒脅迫登基的,他只是個孩子呀,他沒過錯。於是命他仍舊返回東宮,恢復其原封爵——德王,恢復原名——李裕。

賞:孫德昭靜海節度使(總部安南府,今越南首都河內),賜名李繼昭;董彥弼寧遠節度使,賜名李彥弼;周承誨嶺南西道節度使,賜名李繼誨。並得繪像凌煙閣之殊榮。

三人的節度使之銜兒只是掛名,並不真的到兩廣、越南赴任,而是留在京師,擔任宮廷護衛,昭宗非常信任他們,對他們的賞賜也是非常優厚,幾乎把庫房搬空(“賞賜傾府庫”《資治通鑑》;“竭內庫珍寶賜之”《新唐書》),而且三人還都加了宰相頭銜(同平章事),當時被人們並稱為“三使相”。

崔胤作為撥亂反正的幕後策劃者,也得到了賞賜,昭宗賜他進位司徒(位列三公),而面對幾乎是文官的最高榮譽稱號,崔胤選擇了高風亮節,堅決辭讓。

不僅固辭了“司徒”,崔胤功成而不居,把功勞都推給他人,他率領百官“待罪”,老淚縱橫,滿面含羞帶愧,“主憂臣辱,主辱臣死。陛下受閹人之辱,臣居大位,不能討奸……幸虧朱溫同志首奮忠貞,聯合孫德昭等擒戮妖逆……”

“大大滴忠臣!”昭宗愛死崔胤了,雖然沒有明確賜予“贊拜不名”,但無名而有實,從此“見或不名,以字呼之,寵遇無比”。

朱溫得到劉季述被誅殺的訊息後,立即把程巖的雙腳打斷,戴上手銬腳鐐,與劉希度、李奉本等一同械往京師,斬首。

這位程巖,也是汴州駐京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參與了劉季述的政變,是政變的重要參與者,曾幫劉季述遊說過李振。政變當天,程巖曾粗暴地拖拽昭宗,大逆不道。朱溫決定支援崔胤之後,就將程巖召回汴州,直到崔胤事成,才將程巖折足送往京師。

不得不說朱溫真是做了兩手準備的,如今大事已成,才趕緊祭出程巖,撇清與劉季述閹黨的關係。

為酬謝朱溫的反正之功,昭宗將朱溫的封爵由兩字郡王(東平郡王)升為一字並肩王(梁王)。

朱溫從此對李振更加器重。李振與敬翔,成為朱溫的兩大智囊,如同臥龍鳳雛之於劉備。

至此,劉季述的政變只維持了不到兩個月,就被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