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宗復辟】

得到朱溫的暗中撐腰後,崔胤開始緊鑼密鼓地謀劃。他也很快就找到了突破口,這個突破口還是相當有意思的。

壞人壞得並不徹底,好人也好得不夠純粹。

發動政變的始作俑者是“核心四閹”——劉季述、王仲先、王彥範、薛齊偓。前兩位分別掌握著左、右神策軍,擁有禁軍兵權;後兩位是樞密使,主管接受、轉達奏章和轉達皇帝命令,相當於宦官界的“宰相”。

神策軍總指揮與樞密使相勾結,是宦官集團強力部門的強強聯合,發動政變是分分鐘的事兒。

政變階段性成功後,劉季述小人得志的嘴臉一覽無餘,欺凌君上,恃威弄權,濫賞濫殺,活躍在舞臺最前,存在感十足,是“核心四閹”的流量擔當。然而這只是外人的觀感,在宦官所仰仗的禁軍體系中,真正的流量擔當卻是王仲先。

據史料描述,王仲先聰明而嚴苛,明察秋毫而又憤世嫉俗,多年來耳濡目染禁軍中的貪腐墮落,等他成為右神策軍總指揮之後,就扮演起了“紀檢委”的角色,重拳出擊,打擊禁軍將士們的貪贓枉法等行為,並透過嚴刑拷打(痛錘之)的方法追索贓款。

有關這位宦官“紀檢委”的史料實在過於貧瘠,我們也無從考證被追回的贓款的去向。換句話說,我們不知道王仲先是真的鐵面無私,還是“黑吃黑”。我個人十分願意相信是前者,這樣的歷史才更豐滿、更立體,才更像真實的歷史。

在君臣大義上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卻在打擊違法亂紀問題上毫不手軟。自己大逆不道,卻不允許別人貪汙受賄。既矛盾又立體。

王仲先犯了一個低階錯誤,忘了兔子不吃窩邊草。王仲先對中央禁軍的整頓工作使得禁軍將士人人自危(頗不自安),而在這其中,就有一個叫孫德昭的下級軍官。

孫德昭是禁軍中的一個下級軍官,與同事董彥弼合謀貪汙了五百萬(盜沒錢五千緡),被王仲先查出,然後被“王仲先三連”:批鬥大會、嚴刑拷打、依法追贓。特別是對孫德昭、董彥弼這類沒有背景、沒有靠山、沒有根基的小人物,法當從嚴,一查到底,絕不姑息,拔出蘿蔔帶出泥(株連甚眾)。

孫德昭也就因此記恨王仲先,與狐朋狗友們喝酒的時候,提起此事就恨得咬牙切齒,忍不住破口大罵。

這一切都被崔胤看在眼裡,記在心上,於是派出心腹石戩,與孫德昭秘密接觸。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石戩看似無意地把“王仲先”引入話題,孫德昭果然又是氣炸連肝肺、銼碎口中牙,恨不得把王仲先千刀萬剮方解心頭之恨。

石戩順風點火,說幽辱天子的罪魁就是劉季述與王仲先兩位閹豎,如果能殺了二閹,恭迎昭宗迴鑾,豈不是國家頭號大功臣?生前享不盡的榮華富貴,死後也將名標青史,何樂而不為呢?

把挾私報復上升到國家大義的層面,把孫德昭捧得高高的。

面對這頂高帽,孫德昭顯然動了心,但也如實相告道:“實不相瞞,我早想弄死他們,可無奈人家位高權重,我一個小小的下級軍官,實在是力不從心啊!”

石戩湊近一些,低語道:“宰相大人運籌帷幄,早已設計好了,就差你這個急先鋒。”

孫德昭抑制不住心中喜悅,“如果真有相爺撐腰,我孫某人就敢挑這個頭!”

石戩向崔胤做了彙報,崔胤當即撕下自己的衣服,親筆寫下指令,密封在一個蠟丸中,讓石戩帶給孫德昭。

孫德昭見此信物,心花怒放,急忙與董彥弼聯絡,二人一拍即合,又秘密聯絡了另一位低階軍官周承誨,三人達成密約:以新春佳節為期,分頭行動。

幾天後,就是除夕夜,當長安城沉浸在辭舊迎新的喜慶氣氛中時,三人各率本部兵馬,在夜幕的掩護下,埋伏在了安福門附近,等待新年一血。

大唐光化四年(901)正月初一,王仲先進宮朝見,剛走到安福門,忽然被一隊人馬攔住去路,為首之人正是孫德昭。

王仲先大怒,不及發作,便被孫德昭砍下了人頭。

功勞可不能被別人搶了。孫德昭顧不上歡呼雀躍,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奔向少陽院,拍門大喊:“皇上,逆賊已經被我殺了,請您出來勞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