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早在十年前,二人曾有一面之緣。

這位黑大漢是鎮州本地人士,殺豬賣肉的屠夫。那時,王鎔剛剛襲位,走上街頭,深入群眾,只因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再也無法忘記他容顏,夢想著能有一天偶然再相見,沒想到會是今天。

“咦?咱們鎮州也有崑崙奴?”當時小王鎔笑問左右。

崑崙,泛指南亞、東南亞一帶,而不是崑崙山。崑崙奴是指從那些地方經商而來的外國人,雖然帶個“奴”字,卻不是指奴隸,而是泛指來自那一地區的外國人。

在唐朝,崑崙奴被描述為“在林邑(今越南中南部)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現如今,主流觀點認為唐朝的崑崙奴大部分是指今天的東南亞人、印度人,也有極少一部分是跟隨阿拉伯人而來的非洲黑人。

崑崙奴身強力壯,吃苦耐勞,而又性情溫和,踏實肯幹,在國際大都市長安的人才招聘市場上,是極為搶手的人才,王公貴族們爭相聘用,互相攀比。當時的少爺公子哥兒,以隨身帶著崑崙奴保鏢為頂配,如同今日開著敞篷豪車招搖過市。

所以當王鎔發現“崑崙奴”在鎮州做屠夫營生的時候,既驚訝又高興。

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王鎔上前問詢,才知道是個烏龍。此人雖然長得像舶來品,卻是血統純正的中國人,土生土長的鎮州本地人。

王鎔問他姓名,屠夫如實答道:“草民姓墨,黑墨水的墨,叫墨君和,有個小名,叫三旺。”

那時,王鎔是個十來歲的小孩兒,玩兒心大,就對墨君和說:“乾脆,就叫你墨崑崙吧。來,賞你一件東西。”

隨手點指,讓隨從拿來一件黑色衣服,送與墨君和。

王氏家族在鎮州是名副其實的土皇帝,王鎔雖然年幼,他的這個舉動就好比是皇帝賜穿黃馬褂,墨君和趕緊跪接黑衣,磕頭稱謝,回到家要把它供奉在牆上,顯耀門楣,光宗耀祖。

“賞穿黑馬褂”,沒有惡意的小玩笑。

眨眼一晃,來到了十年後的今天。王鎔再次問了十年前初次見面的那個問題,你叫什麼名字。

墨君和不知該如何作答,是答墨君和,還是三旺,還是墨崑崙呢?這才憨憨一笑,出了個謎語,說我是那硯中之物。

硯臺裡放的當然是墨,於是喚起了王鎔的最初記憶。

“想不到,原來是你啊,墨崑崙!”

墨崑崙英勇救主,立了大功,與初次見面的“賞穿黑馬褂”不同,這一次,王鎔賞賜給他郊區良田萬畝、市區豪宅別墅一座、重賞千金、免死金牌(恕十死),另表奏其為光祿大夫……墨崑崙英勇救主,從此走上人生巔峰。

據史籍記載,墨崑崙夾著王鎔逃跑的時候,因力氣過大,以至於王鎔“頸痛頭偏者累日”,“不勝其苦故也”。

王鎔沒死在李匡威手上,卻差點兒被墨崑崙夾死。

不過《資治通鑑》在王鎔的年齡記載上前後矛盾:在中和三年(883),王景崇病逝,王鎔襲位,“時鎔生十年矣”;而十年後的景福二年(893),墨崑崙救王鎔,“鎔時年十七,體疏瘦”。

10+10=17。

《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則一致記載王鎔襲位時是十歲,也就是說,墨崑崙救王鎔的時候,王鎔應該是20歲而不是17歲。

不過在王景崇病逝、王鎔即位的具體年份上,這幾本最權威的史書又出現了細微的不同,有的記載是中和二年,有說是中和三年。

其實無所謂,因為王景崇卒於中和二年12月,年底去世,奏報朝廷,一來一往,朝廷的委任狀就有可能是在中和三年正月送抵鎮州。

所以要看史官如何界定王鎔的“襲位”標準。當然,還是那句話,以本書的歷史觀來看,王景崇死在哪一年並不重要,王鎔襲位時的年齡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李匡威鳩佔鵲巢的陰謀沒有得逞,身死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