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

李克用派親信康君立等人率領敢死隊,每天晚上都偷偷混入長安城內,在夜色的掩護下搞恐怖襲擊。暗殺、放火……而且每次都能全身而退,不損失一兵一卒。搞得長安城更加人心惶惶。

4月5日,李克用親率騎兵,從光泰門攻入長安城。

黃巢自知大勢已去,於是縱火焚燒皇宮,率殘部突圍逃走。

長安光復了!

收復長安的戰鬥非常激烈,李克用身先士卒,打得最為慘烈,也最為精彩。

直接參與戰鬥的,前後共有一百餘個團,“割草版”百團大戰。

關於戰鬥的具體情節,可以參見事後楊復光的告捷奏章。

不得不說,楊復光的這篇奏章實在太精彩,酣暢淋漓,雖然是奏報給皇上的正式公文,卻如同武俠小說,讓人如痴如醉,翻譯成白話則韻味盡失,我節選部分原文,一起賞鑑:

“李克用神傳將略,天付忠貞……殺賊無非手刃,入陣率以身先,可謂雄才,得名飛將……今月八日……率勵驍雄,整齊金革,叫噪而身將動瓦,喑嗚而氣欲吞沙。寬列戈矛,麾軍夾擊,自卯至申,兇徒大敗……戈不濫揮,矢無虛發。(賊)徒延漏刃之生,佇作飲頭之器。”

奏章中,點名表揚了王重榮、李克用等將領,兩人功勞最大。王重榮的功勞是開啟了長安的大門,李克用則是首先進入了長安大門,並明確指出破敵首功是李克用。

還附上了隨李克用第一批次攻入長安的32個團、後繼第二批次攻入長安的70個團的團長。這其中,就包括楊守宗(楊復恭養子)、楊守亮(楊復光養子)、顧彥朗等人。

成都方面收到捷報,百官入朝稱賀。

唐僖宗大喜,王重榮、李克用、朱溫、楊復光等全部獲得大封大賞。

次月(6月),楊復光同志不幸染病身亡,享年42歲。

在大唐風雨飄搖危難之際,宦官楊復光忠心為國,先後策反周岌、朱溫,組建“忠武八都”,為平定黃巢草賊立下赫赫功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噩耗傳來,全軍為之慟哭數日。

楊復光走了,但他的忠勇精神尚在,“身後平賊立功者,多是復光部下門人故將也。”(《舊唐書·楊復光傳》)

時至今日,仍有不少人堅持說,這位宦官為大唐續命二十年,也有人說如果他能再多活幾年的話,大唐也許還會殘喘若干年,甚至可以改寫歷史,避免“五代十國”的局面出現……

楊復光的突然離世,是大唐王朝的不幸。

【忠臣的瑕疵】

楊復光對大唐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然而人無完人,楊復光不是聖人,在他的人生軌跡中,也有不太光彩的一面。

那是在黃巢“北伐”時期。黃巢北上,襲擊江陵,王鐸棄城而逃。監軍宦官楊復光讓忠武軍都將宋浩做代理節度使,讓泰寧軍都將段彥謨做副手。

楊復光在人事排程上,是有偏心的。因為他長年做忠武軍的監軍,他與忠武軍將士們有著深厚的革命戰鬥情誼,看待忠武軍將士如同家人一樣親切。

劉巨容與曹全晸成功伏擊草軍,殘血補刀的時刻,劉巨容惡意掛機放水,只有曹全晸率本部兵馬渡江追殺,前文有提到,就在這時,朝廷緊急剝奪了曹全晸的兵權,追擊行動被迫中止。而接替曹全晸做招討使的,就是泰寧軍都將段彥謨。

換句話說,在荊南前線,段彥謨才是朝廷心儀的儲備幹部,不出意外的話,應該由他代理節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