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宰相不和(第1/2頁)
章節報錯
【宰相不和】
長安的戰事陷入膠著。雖然多路藩鎮圍駐在長安四周,卻少有實質性進展。他們中大多數人看長安的眼神不是虎視眈眈,而是含情脈脈。
當時民間最流行的一項活動是民變,軍隊最流行的活動是兵變。
與王重榮聯兵駐紮於河中的昭義軍就突發兵變,殺死節度使高潯,然後撤兵迴歸本鎮。這位剛剛為帝國收復華州的高潯,沒有死在敵人的槍口下,卻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下。
昭義兵變,使得東路軍勢力減弱。
駐紮興平的鳳翔兵團也發生了兵變,行軍司馬李昌言率部放棄興平駐地,調頭回戈,圍攻鳳翔總部。聯軍總司令、鳳翔節度使鄭畋親自登城,與之對話。
李昌言叛軍逼鄭畋交出兵權。
鄭畋悲憤交加,哀嘆道:“也罷。只要你們能為國家消滅黃巢反賊,也算是建功立業了。”於是把權力交給李昌言,自己則投奔到了成都。
鳳翔兵變,在唐末的所有兵變中,算是最溫和的了。沒有發生流血事件,沒有誅殺節度使。但是,它的影響卻是最為惡劣、最可恥的。因為鄭畋不僅是鳳翔節度使,還是這次收復京師的聯軍總司令。
李昌言的鳳翔兵變,不僅使西路軍勢力減弱,更是趕走了總司令,宣告了聯軍的實質性解散。
而唐僖宗念念不忘淮南還有一支生力軍,他堅信,只要淮南高駢一出手,草軍立刻化為齏粉。
在黃巢攻佔廣州之前,高駢曾擬定了一份氣吞山河的圍剿計劃,卻被朝廷否決,一怒之下,上疏大罵朝廷昏暗。
高駢雖然氣急敗壞,不顧君臣大體,但他的謾罵並非空穴來風。
朝廷的核心決策層確實存在爭權奪利的現象,而黃巢之所以能一步步做大,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於朝廷內鬥。
草軍興起時,宰相盧攜推薦了宋威。然而宋威的屢戰屢勝卻引發了宰相王鐸的不滿,又因王鐐被俘的關係,“主戰派”盧攜與“主和派”王鐸明爭暗鬥,“鄧州請降案”成為鬥爭的小高潮。
前文詳述過,第一回合的較量以王鐸的勝利暫時告一段落。王鐸親自掛帥,宋威等人被撤職,盧攜也遭冷落。
等黃巢盤踞在廣州,請求招安的時候,盧攜看到了翻盤的機會,發起了第二回合的較量。
當時,宰相鄭畋主張接受黃巢條件,理由是國力空虛,暫時無法平定賊寇。同時,鄭畋指出,賊勢之所以浩大,是因連年災害,民眾苦於饑荒,等到風調雨順,饑民自然散去,草賊即可自行瓦解,那時才是征討的最佳時機,這叫不戰而屈人之兵。
鄭畋的主張跟當年平定“裘甫之亂”、“龐勳之亂”如出一轍,計曰釜底抽薪。
朝中大多數人是支援鄭畋的。
如此一來,就會出現一個頗為詭異的結局:“主戰派”宰相王鐸贏了,“主和派”宰相鄭畋也贏了。而只有盧攜的處境最尷尬,成了最失意的人,在朝中的地位將一落千丈。
盧攜想出一個一石二鳥的高招,既要瓦解主和派,又要打壓主戰派。於是他先拉攏前宰相、駙馬爺於琮,奏言廣州一帶繁華富庶,支撐了全國一半財政收入,不可落入賊人之手。
之後,盧攜積極舔菊田令孜,尋求朝內支援,同時極力推薦高駢。
有了田令孜的支援,就等於有了最終結果。雖然絕大多數朝臣都支援鄭畋的建議,但朝廷仍然採納了盧攜的建議。
最終決定,授予黃巢一個保安隊長的職位。就跟授予齊天大聖弼馬溫一樣。
鄭畋無奈,對盧攜說道:“國家的命運,其實就掌握在咱們三四個人的手中。草賊擁裹數十萬之眾,橫行天下,而高駢又玩寇不前,您卻將帝國命運全部賭在高駢身上。一旦高駢不如您所願,我真不知天子聖駕該往哪兒逃啊!”
盧攜很不高興,槓精附體,與之爭論起來,“開玩笑,高駢會幹不過黃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