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敗如山倒,張承範把所有物資都散發給士卒,作為最後的賞賜,只求他們能為帝國多守一會兒潼關。同時,飛書朝廷,上一道十萬火急的奏章:

“我離京已經六天,增援部隊不見一人,更不見一分錢的軍餉、一粒米的軍糧。我軍抵達潼關的當天,就與草軍接戰,我軍兩千人對抗草軍六十萬人!關外友軍(齊克讓)已經譁變自潰……我聽說陛下有意到蜀地視察工作(不能說“逃跑”,太難聽了),我冒死直諫——您一走,潼關立刻崩潰,帝國立刻崩潰!您千萬要挺住,緊急徵調各軍,增援潼關,這樣的話,高祖、太宗的基業也許還能保住,使黃巢繼安祿山之後滅亡,我願比作哥舒翰,光榮殉國!”

【闖“禁谷”】

潼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幾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天險。雖然官軍只有數千人,只要糧草充足,將帥同心,也是有可能頂住數十萬草軍的。書寫一部唐朝版的《斯巴達三百勇士》。

與溫泉關一樣,潼關也不是天衣無縫的,它的北面,同樣有一條山谷小路,可通往潼關內部。

這條路平時是禁止平民進出的,以便政府在主路上設卡徵稅,所以這條小路就被稱為“禁谷”,也就是今天常說的軍事禁區,私闖禁區是要殺頭的。因基本無人走動,這條狹小的山谷草木叢生,遍佈野草藤蔓,如果不是知情人特意尋找,已經沒人注意到這裡還有條小路了。久而久之,人們就真的把它遺忘。

負責守潼關的張承範也忘了。

不能怪張承範,因為他是臨時調駐潼關的,並不是長期把守潼關的守將。

張承範忘了這條小路,齊克讓也忘了,田令孜也忘了,唐僖宗也忘了……

都忘了,也就沒事了。

可偏偏齊克讓的潰兵誤打誤撞,居然發現了這條密道,於是爭相湧入,踏平了野草,割斷了藤蔓,一夜之間,“禁谷”成了一條平坦大道,出現在草軍面前。

就差在路口插個木牌,畫個箭頭,寫上“潼關,走你”。

潼關守軍本就捉襟見肘,這時候更要抽調人馬緊急佈防“禁谷”。

黃巢沒有給他太多時間。

凌晨四點,黎明前的黑暗。草軍發動了新一輪進攻。

張承範奮力抵抗。箭矢用光了,就扔石頭。

從凌晨激戰到下午,又從下午激戰到晚上。

草軍依靠人多的優勢,可以輪換戰鬥,而守軍則只能連軸轉,飢困交加,苦不堪言。

關外有道天然壕溝,類似護城河,但沒有水。到了夜晚,草軍驅趕著一千多附近村民,充當苦力,挖掘沙土,填平壕溝,然後湧到關下,放火焚關。潼關城樓被大火焚燬,化成灰燼。

禁谷的八百守軍,也被草軍衝破。

當太陽冉冉升起的時候,潼關宣告陷落。

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潼關,滿打滿算兩天多一點,宣告失守。

帝國最後的屏障,長安最後的遮羞布,被草軍掀開。

張承範換上老百姓的衣服,混在亂軍中逃走;同守潼關的另一位神策軍將軍王師會,自殺殉國。

張承範逃到半路,才遇到了援軍——來自奉天(今陝西省乾縣)的兩千人。張承範無比落寞,嘆息道:“你們,來晚了。”

等退到渭橋,又遇到了田令孜招募的、前來增援神策軍新兵。

敗軍看這些新兵蛋子全都穿著豪華奢侈的皮衣,不禁大怒,罵道:“你們平時待遇優厚,沒有尺寸之功,卻享受榮華富貴,而我們卻忍餓挨凍、跟賊人拼命,憑什麼?”

越罵越氣,最後竟然一哄而上,打劫了這些新兵。隨後,這些敗軍調轉身子,跑進草軍大營,變節投敵,甘做“帶路黨”,為草軍做嚮導,指引著他們進攻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