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保衛戰】

溵水防線潰散之後,負責外圍防禦的泰寧節度使齊克讓就率殘部退守潼關,並向朝廷緊急告急求援。

朝廷派張承範率領兩千八百名神策軍弓箭手,奔赴潼關協防。

神策軍,是大唐中央禁軍的主力部隊。“安史之亂”後設立,之後被宦官掌控,成為宦官專權的重要資本。起初,神策軍是王牌精銳之師,後來逐漸腐化墮落,戰鬥力銳減。

神策軍的薪水是其他部隊的三倍,每逢假節日、天下大赦、新主登基等日子,還有額外厚賞。而他們最主要的任務是保護京師,所以和平時期是遠離戰場的。

優厚的薪酬待遇,穩定的編制,輕鬆閒暇的工作……神策軍的官兵都成了“關係戶”,就像某些事業編崗位一樣,家裡沒點兒關係是擠不進去的。

到了唐末,權貴們透過賄賂宦官,把少爺公子的名字登記在軍籍簿上,並不真的需要身在軍中,就可以按花名冊領俸祿、封賞,明目張膽的吃空餉。

平時,這些少爺公子哥們穿著名牌服飾,騎著高大漂亮的駿馬,招搖過市,橫行霸道。一旦真的需要出征,他們有錢有勢的爹媽就花錢僱傭窮人冒名頂替。而這些“僱傭兵”們多是走投無路的流浪漢、老弱病殘,有的人連武器都拿不動,更是從未接受過任何軍事訓練。

可想而知,所謂“神策軍”的戰鬥力有多差了。

這也是唐僖宗最初的擔憂,神策軍不中用啊。

朝廷點撥了兩千八百這樣的神策軍弓箭手,交付給張承範,命他守衛潼關。

看到這些“精銳弓箭手”,有的連弓都拉不開,張承範都快哭了。唐僖宗還親自前來,為大軍踐行。

張承範急忙奏報:“陛下,情報說草軍有數十萬之多,鼓譟而來。齊克讓率領著一萬來殘軍敗將,在潼關之外佈防,現在又讓我領著這幫貨色進駐潼關,而陛下還不撥給糧餉……陛下,最起碼要發放軍糧、軍餉吧?更重要的是,抓緊時間派精銳部隊增援啊!”

唐僖宗敷衍道:“你先去,援軍隨後就到。”

張承範只好硬著頭皮,率兵前往潼關。到了華州,恰逢華州刺史離任,華州政府暫時處於權力真空狀態,全城軍民都逃進山谷避難,城中滿目瘡痍。張承範開啟糧倉,竟然欣喜地發現裡面還有穀米一千餘斛,可供大軍三天的口糧。

總比沒有強,帶上吧。

抵達潼關之後,張承範大肆搜捕逃亡難民,在野草叢中捕捉到抖成一團的村民一百多人,命他們搬運石頭、運送飲水、修築防禦工事,充當苦力。

張承範奉命駐守潼關,齊克讓則在潼關之外部署外圍防線。兩軍內外呼應。然而兩軍的糧食已經斷絕,遲遲不見後續補給,更不見增援部隊。一萬多餓著肚子計程車兵,即將面對數十萬來勢洶洶的草軍。守軍士氣低落,毫無鬥志。

就在斷糧的當天,草軍先頭部隊趕到潼關,他們遍張白旗,製造聲勢。白旗漫山遍野,一眼望不到邊際。

草軍想依靠虛張聲勢嚇退官軍。

齊克讓鼓舞士氣,主動出擊,逆戰草軍先鋒部隊,取得小勝。草軍向後敗退。

齊克讓固然英勇,但手中兵馬甚少,且腹中飢餓,雖勝不追,仍然堅守營壘。

事實證明,齊克讓沒有追擊的做法是正確的。因為這是草軍的詐敗,引蛇出洞。

任何時候,強攻城池、關隘、營寨,都是下策。派先鋒佯敗,引誘守軍進入我方埋伏圈,反客為主、以逸待勞,是中策。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

齊克讓剛剛收兵回到營寨,黃巢就親臨前線,指揮第二波次的攻擊。

黃巢的到來使草軍大受鼓舞,高聲歡呼,聲震山河。群賊奮起,撲向齊克讓營地。

從中午激戰到傍晚,齊克讓殊死抵抗,戰場陷入膠著。

然而齊克讓計程車兵實在飢餓難忍,竟然陣前譁變,焚燒了營寨,然後一鬨而散。齊克讓僅以身免,退入潼關。

潼關外圍防線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