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徐州軍亂(第2/2頁)
章節報錯
平定徐州軍亂,王式只用了三天。
鎮撫安南、平定裘甫、大破銀刀軍,成為王式的一生中最輝煌的三大豐功偉績,永載史冊。
與此同時,大唐在與南詔的“安南戰爭”中屢屢失利,大唐被逼多次易帥,蔡襲、蔡京、康承訓、張茵……依然抵擋不住南詔的強大攻勢。
鹹通五年(864),五月,朝廷想出一個一石三鳥的妙招:命徐泗團練使挑選三千徐州兵,赴邕州(今廣西南寧)戍邊。
銀刀軍被王式屠殺之後,漏網之魚們死走逃亡,散落各地,成為流寇。朝廷多次下詔,說准許他們回家務農,既往不咎。但他們始終心懷恐懼,不敢歸案,一直嘯聚山林,做著打家劫舍的營生。
徐州土風雄勁,甲士精強,天下聞名。徐州一帶的銀刀軍餘毒、土匪流寇更是讓朝廷傷透腦筋。
既然徐州兵戰鬥力爆表,與其耗費人力物力苦苦鎮壓,還不如化敵為己用,讓他們去抗擊南詔。
當時制度,赴邊疆戍卒是三年一換。但這次不同,朝廷制書寫得明明白白:“待嶺外事寧之後,即與替代歸還”。並沒有給出具體換防期限。
這就為日後埋下了一個大大的定時炸彈。
同年七月,慧眼識珠的夏侯孜又為唐懿宗舉薦了一個可以打退南詔的人才——高駢。
高駢出身渤海高氏,他的祖父是唐朝名將、南平郡王高崇文。高駢之前在與黨項羌人的戰爭中,表現出色,在祖國西陲立有赫赫戰功。
然而令唐懿宗沒有想到的是,高駢掛帥出征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接收不到前線發來的訊息。如此重要的戰爭,主帥居然失聯了,朝廷對戰爭處於失控狀態。
唐懿宗於是向前線監軍李維周瞭解情況,卻得到了一個震驚的訊息:高駢擁兵不前,玩寇自重,圖謀不軌!
唐懿宗大怒,立刻調派大將王晏權趕往前線,接替高駢,急召高駢回朝,打算重重地貶他。
唐懿宗餘怒未消,卻又得到另一份截然相反的前線奏報:交趾大捷!
報捷之人是高駢的親信,隨捷報而來的,是南詔大元帥段宗榜的人頭。
原來,監軍李維周對赫赫威名的高駢是羨慕嫉妒恨。早在高駢初到前線時,李維周就動了借刀殺人的心思,屢次催促高駢出兵討伐,並與高駢約定好,由高駢先率五千士兵打先鋒,李維周率主力隨後跟進。可當高駢率領五千兵馬出征之後,李維周卻不發一兵一卒,想借南詔之手害死高駢。
沒想到剽悍的高駢愣是用這五千人奇襲了南詔五萬人,繳獲大量稻米,充作軍糧。
一計不成,再生一計。
之後高駢連戰連捷,而奏捷的文書卻被李維周截留。這就是高駢失聯的原因。
而當朝廷詢問的時候,李維周就汙衊高駢消極怠戰、玩寇不前,暗示高駢要謀反。
實際上,高駢已經把南詔殘餘力量全部壓縮排了交趾城,並圍困了他們十多天,“蠻困蹙甚”,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擊斃了南詔侵略軍總指揮、大元帥段宗榜。
眼看就要全殲南詔侵略軍,取得輝煌戰果了,朝廷調令卻發到前線,解除高駢兵權,命他即刻返回京師,接受組織調查。
高駢仰天長嘆,只帶了百餘名隨從,奉詔北返。
王晏權和李維周的軍事水平與高駢不可同日而語。交趾前線重圍解開,原本窮途末路的南詔軍隊藉機逃走大半。
所幸高駢派去朝廷報捷的親信機智敏捷,他們在海上遠遠望見一支高揚旌旗的船隊,於是向當地漁民打聽,得知是王晏權與李維周的船隊後,急忙在海島間躲藏,沒有被李維周等人發現。之後,馳謁京師,上達天聽。
唐懿宗這才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大罵李維周誤國誤朕,趕緊撤銷成命,讓高駢繼續帥軍討伐。
重新得到任命之後,高駢回到交趾前線,一鼓作氣,攻克交趾城,斬殺南詔侵略軍三萬多人,擊斃為南詔充當帶路黨的土蠻酋長,俘虜招降土蠻數萬人……安南重新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
收復安南的奏報飛抵京師,百官入朝稱賀,唐懿宗龍顏大悅,大赦天下,普天同慶。長安城內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大唐帝國的喪鐘,也就在此刻悄然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