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裡造出了靈魂結構體,陳涵卻沒辦法驗證下去,因為這就是一個類似晶片的東西,要執行起來起碼要連線到具體裝置上。

現在整個矽立方體結構對外連線的介面就有幾百個,從這幾百個又延伸出了幾萬個通道。

無數通道後面,還有各種形態。

人的神經元細胞突觸可以與12萬個突觸相連線,平均下來1.5萬個突觸,按照靈魂結構體的位置,它隨機出現在各種神經元細胞中。

現在陳涵遇到的問題就是,雖然有了“晶片”核心,卻沒有主機板和儲存系統等等的配件。

要在現實裡面運用,還需要繼續觀察大腦的情況,進一步製造一些輸入輸出裝置。

本質上這個矽立方體,應該是陳涵大腦的只讀機器零件。

隨著對自己大腦的觀察,陳涵又發現了海馬體的作用。

海馬體竟然在製造新的神經元幹細胞,在現有的論文中,陳涵發現科學家們認為,人在出生後的幾十天后大腦出現第一個神經元細胞,隨後的4個月內,神經元細胞成型。

大腦內總共有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到了中年,神經元細胞還是這麼多。

而且人在3歲前,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都形成了不同的連線結構,到了316歲期間,一半的神經元細胞網路又會化為烏有。

在以後的日子裡,就靠著一半的神經元網路,形成了一個成年人的記憶感情世界觀等等,在這期間神經元細胞不會出現新增。

陳涵卻發現海馬體內,卻像骨髓製造白細胞一般,重新生成了新的神經元幹細胞,慢慢的會成為成熟的神經元細胞。

整個過程就像是在大腦主機板的電路中新增新的電路單元。

而且靈魂結構體大部分時間,都待在海馬體內。

又看了很多論文,根據已有的研究,比如有人因為某些原因失去了海馬體,就會丟失記憶長期儲存能力。

人的記憶分為長時記憶和短時記憶,已經有實驗表明,海馬體在將短時記憶進行鞏固進而轉換成長時記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個實驗陳涵也看過了論文,就是將一種阻止蛋白合成的藥物注射於大鼠海馬內,大鼠的學習能力並沒有表現出明顯的受損,但同正常大鼠相比,其所學習的內容在兩天後則被全部遺忘。

也可以理解為普通腦域中的神經元細胞結構體連線和斷開,代表短期記憶的資訊,而某些印象深刻的長期記憶卻是永久儲存在了海馬體的神經元細胞結構迴圈中。

如果人類能夠發明意識轉移的科技,一定是從海馬體上出發,複製和傳輸記憶。

陳涵意識到海馬體的關鍵作用後,馬上生出複製海馬體的想法。

想要複製其他人的海馬體顯然不可能,海馬體內的神經元細胞的大小多數為僅5~6μm,而陳涵的觀測能力在自己身體時遠超過這個數值。

現在他要做的就是,按照現代物理學知識,將海馬體中的結構完美複製。

之前不能複製其他腦域的神經元細胞在於它們隨時在發生變動。

因為外界的一些刺激,其他腦域的神經元細胞會變現出不同的連線結構。

但在海馬體內,連線卻比較穩定,生物電流透過時也是均勻迴圈的。

陳涵只要複製了海馬體所有結構,相當於複製出了自己的所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