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無中生有(第1/2頁)
章節報錯
再過一週就是傅承製藥建立三百週年的紀念日,傅熙喆對此非常重視,集團策劃了為期一週的紀念活動,傅熙喆為此還特意在傅承大廈的二層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傅承博物館,裡面展覽各種承載著傅承製藥歷史的物件。
今天是傅承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的第一天,邀請來參觀的都是媒體。
當天晚上,尚城本地新聞便播放了官媒的新聞報道。吉時和易文翰分別在家中的電視螢幕上和車上的平板螢幕上,跟隨著記者鏡頭隔空參觀。
傅承製藥的前身傅承堂建立於康熙年間,公元1721年,最初只是街巷中的一家小藥鋪,店裡只有一個掌櫃、一個郎中和一個學徒,門面小得可憐。當時沒有照片,只留下了一張店面草圖。此外還有當時的藥方展出。
直到民國年間,傅承堂才有了跨越性的發展,隨著西醫在這片土地上的普及,傅承堂也開始向西藥進發,這要得益於傅琛的爺爺戰略性的眼光,當然,也有時局和運氣的加成。
這段時期留下了不少照片,還有生產車間裡的各種製藥工具展出。
緊接著,隨著記者的講解,鏡頭來到了建國後的傅承製藥的展區前。這時的傅承堂已經改名為傅承製藥。
再往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傅承製藥的掌舵人,也是傅熙喆的父親傅滄源出鏡。
有關於傅滄源,傅熙喆給他安排了一個專門的展區。不僅僅是因為傅滄源對傅承製藥大刀闊斧的改革讓集團更上一層樓,還因為是兒子嘛,對於父親自然是最瞭解,更得歌功頌德一番。
展區裡有一面牆都是傅滄源的照片,有黑白的,也有彩色的。那個年代的彩色照片都是黑白照後期加工上色的,很有質感和年代感,有點像油畫濾鏡。
鏡頭從這些或者是傅滄源親自下車間,或者是傅滄源活動剪綵等等的照片上略過,然後主持人站在照片牆前念著歌功頌德的稿件。主持人的身後背景就是固定的那麼幾張照片。
其中最大的一張是1973年元旦舉辦的員工表彰大會,傅滄源親自給員工頒獎後的留念,照片中傅滄源站中間的C位,左右兩邊分別是兩個身上披掛著先進員工條幅的男人,兩人各自捧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獎金的金額,分別是“伍佰元”和“貳佰元”。
兩個優秀員工一個年長,看起來四十多歲,一個年輕,看起來不過是二十歲,玩味的是,二十多歲的小夥捧著的是五百塊的獎金,笑逐顏開,四十多歲的男人捧著的是兩百塊的獎金,繃著一張臉,很不忿的樣子。
這張照片看似簡單,卻有自己的潛臺詞,那就是這個年輕的優秀員工,二十歲的毛頭小子肯定是走後門了,所以引得真正名副其實的年長者憤憤不平。
當然,也有可能是年輕人立了什麼大功,但如果是這樣,旁邊的年長者應該心悅誠服才對。
吉時望著電視螢幕中的那個捧著二百塊獎金的年輕面孔,啞然失笑,問一旁的母親孫巧嵐,“媽,1973年,五百塊錢相當於咱們現在的多少錢啊?”
“那可是了不得,都能買一套房子啦,”孫巧嵐跟吉時一起看電視,自然明白吉時這個問題從何而來,感嘆說,“這個傅承製藥還真是有錢,那個年代獎勵一個優秀員工獎金就這麼高,你看這年輕人,才這麼年輕就能得這麼高的獎金,這得是國外歸來的高精尖人才吧?”
吉時噗嗤一聲樂出來,“是啊,這位高精尖現在精神矍鑠,耳聰目明,記憶力超強,愛好小區裡遛鳥找人聊天,萍水相逢,不願自報家門呢。”
“你怎麼知道?”孫巧嵐驚奇地問。
吉時笑而不語。
鏡頭繼續移動,來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展區前,照片中又出現了一個熟悉的面孔,就是那個1973年元旦獲得二百塊獎金的男人,他此時已經是頭髮半白的老者,看職位,他已經是傅承製藥旗下一個廠子的董事長。
1973年拿二百獎金的優秀員工已經升職成了集團下一個廠子的一把手,那麼拿五百獎金的得升到什麼職位啊?
而再想要從八十年代的照片中找到那個當年獎金高於董事長的年輕人,就會發現根本找不到。不僅八十年代找不到他的身影,整個傅承博物館他唯一一次出現就是那一次的高光時刻。
高朗坐在易文翰身邊的副駕駛,跟易文翰一起觀看新聞直播,一直到傅承製藥的相關內容結束,他問:“易隊,1973年的五百塊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啊?”
“你以為我是有多老?”易文翰不滿地反問,意思是這個問題他上哪知道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