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肖恩邀功似地說道:“做好了,主編大人,我知道QB那小子很有錢,所以引誘線人爆出他的名字,只是沒來得及剪輯錄音……”

“沒事,以後有空慢慢弄,我需要儘快看到你的報道。”

走到門口的肖恩,猶豫了一下,還是停下腳步問道:“主編大人,我聽說公司可能要搬到佛羅里達……”

“沒有的事,雖然那邊的法律環境寬鬆一點,但是我們都是紐約人啊,怎麼會跑去佛羅里達大沼澤呢……別想那麼多有的沒的!快去幹活!”

“真的太好了,大沼澤哪有大蘋果好啊!”

肖恩笑嘻嘻地出門了,心想要是被選上首篇,會有兩萬美元的獎金,分五千給赫拉特就行了。

時常給點甜頭,那些線人才會拼命幹活……

什麼?獨家五萬?

你要是給我拍到了辛普森駕車逃跑的鏡頭,別說五萬了,十萬都給!

就這張面目不清的照片,只能說明“瑪麗”有男人了,其他什麼都不是,給五千已經很合理了!

……

大律師艾倫·肖在飛機上睡了一晚上,終於抵達了墨西哥的下加利福尼亞,一番威逼利誘,迫使格爾達的按摩師男友老老實實拿錢簽了保密協議。

之後是一系列的“深度挖掘”報道,強調了格爾達殺夫案中查理茲·塞隆的母親完全出於自衛,得到了大批女權組織的支援,然後又樹立了查理茲童年不幸,卻自強不息的獨立女性形象。

《Star》的爆料照片在五天後才在超市的小報欄上架,已經沒有了時效性。

由於“男主角”的面目實在難以辨認,被普遍認為是在瞎編亂造蹭熱度,加上大部分媒體正拿著韋德馬克映像的大筆版面費,不願得罪大金主,故而選擇了無視,因此並未引起多少關注。

最後造成的影響只有網際網路上少量的討論,比馬特·達蒙那次的爆料造成的影響要差遠了。

又經歷了兩週的媒體戰,終於到了2月9日,這一天,電影科學學院將會頒佈奧斯卡的提名,同時也是參議院對阿肯色彈劾案的最後閉門討論日。

鑑於工作效率非常高的參議院老爺們,預期討論三天,因此學院的光輝並未被政治鬧劇搶去多少關注度。

《莎翁情史》10項提名,比《拯救大兵瑞恩》的11項略遜一籌。

《美麗人生》7項提名,羅伯託·貝尼尼獲得了他最為看中的最佳男演員提名,並且出乎意料地獲得了最佳導演提名,這個樂觀的義大利人得到訊息後,咧著嘴不斷地唱歌跳舞,根本就停不下來。

“特別作戰辦公室”的行動還是有所成效的,不斷的電話騷擾,終於還是擠掉了《莎翁情史》的兩、三個志在必得的專業技術獎項的提名,使其難以延續去年泰坦尼克的輝煌。

然而,這才是開始!

按照米拉麥克斯的傳統運作方式,獲得提名之後,應該是一通媒體吹捧,然後票房開始上揚。

但是,獲得了十項提名的《莎翁情史》,卻立即在網際網路上收穫了大面積的差評,普遍的評價都是無聊、讓人打瞌睡、浪費電影票這類差評。

更有些在論壇或者社群小有名氣的賬號發文抨擊“奧斯卡衝獎電影”,聲稱那些為了騙取小金人而拍攝的“衝獎電影”就是行業毒瘤,掛著文藝的外衣,毫無商業價值,真正的佳片應該是向去年的《泰坦尼克》,既獲得了獎項的讚譽,又在票房上賺得盆滿缽滿。

美國人普遍的“慕強心理”便是誰掙錢了,獲得了商業的成功,便是值得尊敬的強者。

批評者從《莎翁情史》的拉跨票房入手,聲稱它根本就不配獲得10項提名,它與《拯救大兵瑞恩》的差距不是一項提名,而是一條鴻溝。

鋪天蓋地的網路輿論,造成只要你在這兩天上網,就一定會看到批評《莎翁情史》“得位不正”的文章,多看一會,還能收集到好幾個從不同角度作出分析的文章。

任誰在這樣密集的資訊“攻擊”下,都會不自覺的建立一個認知:“《莎翁情史》是個不配獲得奧斯卡提名的爛片,傻子才去電影院看。”

白奎因並沒有在那些學院評委能夠看到的“高階”媒體上和哈維斗法,他不在乎《莎翁情史》能夠獲得多少獎項,他要的是沒人願意掏8美元去影院觀看這部電影。

而攻擊發動的時機,就是《莎翁情史》獲得提名的時候。

來自網路的攻擊打得哈維措手不及,他習慣在傳統媒體和敵人作戰,面對網路鋪天蓋地的“差評”有些不知所措。

最關鍵的是,很多地方性的小媒體,這兩年來,已經習慣了跟著網路的輿論導向,說白了就是直接抄網上的新聞報道。

而這些小媒體,卻不是米拉麥克斯常年的合作伙伴,沒必要為《莎翁情史》粉飾太平,這種有爭議的內容,恰恰是他們喜歡的調調。

在各方的推波助瀾下,僅僅兩三天,《莎翁情史》的口碑就爛了,票房明顯下跌,就連爛番茄的新鮮度也迅速跌入了“腐爛”。

僅僅三天,到了2月12日,《莎翁情史》的票房下跌了20%,本就沒多少觀眾的影院,顯得更加稀稀拉拉。

米拉麥克斯不得不投入大量資源,臨時購買版面,請一些名人站臺《莎翁情史》,想要說明它獲得十項提名是實至名歸的,並非依靠鑽營和投評委所好。

不過,到了此時,大部分的美國人,都已經不再關心奧斯卡的提名情況了,因為今天,第二個被正式彈劾的美國大統領,將要面對參議院的100個老爺們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