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一早,蘇青媖渾身痠痛醒來,發現呂博承正倚在床頭看她,嚇了一跳。

呂博承有些不好意思地移開了視線。

蘇青媖則白了他一眼,在他殷勤地伺候下收拾好自己,就由著那廝把她領到廚房。

呂家平時請了一個婦人,幫著做一日三餐和收拾一些家務,但不住家,每日早上來,晚上做好飯就回家,家也在鎮上。

這一天,呂博承的繼母沒讓那婦人來。

在當地,有新婚婦人成親次日頭一頓要給家翁家婆親手煮羹湯,是個傳統。蘇青媖沒二話。

到了廚房,打量了一番,就開始幹活。

廚房裡,柴米油鹽醬醋,五穀雜糧,菜肉米麵,都挺齊全的。廚房也比蘇家的大,屋頂還高,被幫工收拾得很乾淨,讓蘇青媖省了收拾的功夫。

問了呂博承家裡人的喜好,就開始動手。

見他還在廚房裡轉,就支使他打水燒火,那廝也幹得起勁。

等蘇青媖做好幾樣早餐,和呂博承一起端到堂屋,呂父和繼母吳氏等人遲遲沒有出現。

蘇青媖看了看花桌上,色香味俱全的早餐,流著口水。起了一大早,忙活了好半天,水都沒顧上喝,肚子早就抗議了。

好在現在是夏天,要是冬天,油早就把菜凍上了。

再看看呂博承,捏緊雙手,滿臉的戾氣,眼看著脾氣就要壓不住。

蘇青媖忙拉過他:“你跟我說說家裡人吧。”

呂博承鼓了一肚子的氣,立刻就散了。

順勢帶著她在椅子上坐了下來,跟她說起呂家的事來。

當年呂父和呂母是隔壁村,長輩也算互相認識。呂父是個從小不安分的,地裡的活不愛幹,就喜歡往外跑。地裡的三瓜兩棗他沒看上,就喜歡往外跑琢磨些掙錢的路子。

等攢了點銀子就買了貨各鄉各村的跑,當貨郎。到了成親的年紀了,沒幾戶人家願意把姑娘說給他。老一輩的人更喜歡踏實顧家的男人。

但呂母看中了他,不顧爹孃反對,非要嫁給他。呂家高興得很,很快就給兩人辦了婚事。對這個勤快又老實的兒媳也是交口稱讚。

夫妻倆漸漸把貨郎擔子做大了,挑擔子走貨,變成了牛車拉貨,還僱上了夥計。賣的貨多了,走得地方也遠了,賺的錢也漸漸多了。

沒幾年,呂博承就出生了,呂母就想安定下來。

呂博承外祖父母那時候唯一的兒子出了事故,還沒成親人就沒了,呂母成了唯一的依靠。見女兒女婿想安定下來,大喜過望,賣了家裡的幾畝地,把積蓄都給了女兒女婿。

夫妻二人得了岳家資肋,很快便在楓亭鎮上買了鋪子,開起了雜貨鋪,日子蒸蒸日上,漸漸安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