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好處就是不管你鹽怎麼賣,鹽稅必然能夠收上來。

但是弊端同樣的明顯,甚至遠遠大於優點。

弊端就是,這樣大大增加了百姓的負擔。

並且哪些有錢人的稅收不上來,最後繳稅的人越來越少,鹽稅越來越低,但是百姓的負擔卻是越來越重。

而李世民提出的,由官府曬鹽,由官府經營,那就更不行了。

這種政策,剛開始的時候,必然能夠做到利益最大化,盈利驚人。

但是蘇長生敢保證,越到後期,利潤就會越低,甚至達到虧損的成都,都是極有可能的事情。

想到這裡,蘇長生不由說道:“陛下,微臣認為,朝廷全面官營並不妥當。”

“官營初期肯定盈利極高,但是到後期,怕是要虧損也未可知。”

聽到這裡,李世民也陷入沉思之中。

讀史明智。

歷朝歷代的皇帝,沒有人不讀史記不研究歷史的。

每個朝代,到了後期都是各種昏聵。

而這種時候,一個好的制度,就極為重要了。

一個好制度,可以彌補許多缺陷。

想到這裡,李世民不由問道:“蘇長生,哪你覺得,應該採取什麼方式好呢?”

蘇長生不由說道:“陛下,微臣認為,朝廷可以將鹽場掌控在手裡。”

“然後可以在全國範圍內出售鹽引,鹽引就是售鹽的憑證。你買多少鹽引,就能出售多少鹽。”

“而朝廷可以將鹽稅,直接加在鹽上,哪些鹽商拿到手的鹽,就已經交過稅了。”

“這樣,就不怕收不上來鹽稅了。”

作為一個皇帝,李世民很快就想明白這裡面的好處了。

其實,在鹽到鹽商之前就收取鹽稅,本質上和直接向百姓收取鹽稅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但是實際上,則是有著極大的好處。

因為如果將稅收直接加到老百姓頭上的話,那麼一旦老百姓承受不起稅務,就會將會仇恨朝廷。

但是將稅收增加到鹽商頭上,其實是變向的提高了鹽價。

這樣一來,老百姓的仇恨,就會轉嫁到鹽商身上。

這樣對朝廷的統治十分有利。

其實,鹽引的操作模式,也存在許多缺陷,後期必然會有各種錢權交易。

會有各種鹽稅收不上來的事情發生。

但是這世上任何一項制度,都不可能十全十美。

蘇長生所提到的方法,可以說已經是十分完善的政策了。

想到這裡,李世民不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李世民不由說道:“蘇長生,你說的很有道理。既然初期要將鹽業分攤出去的話,所幸,朕就將分給你一份好了。”

聽到這裡,蘇長生臉色有些發苦。

這可是鹽業啊,雖然最後朝廷會全部收回去,但這仍然是最為賺錢的生意了。

但是蘇長生,是真的不想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