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鹽場這邊,自然也需要建設大量的房舍。

熬鹽再加上建設,鹽場這邊,需要大量的人手,整個玄武縣的人手,都已經不夠用了。

沒辦法,玄武縣只能到外面去招工。

不過,現在整個益州都出現用工緊缺的情況。

要知道,益州紡織廠那邊,廠房還沒有完全建設完成。

那邊仍然需要大量的人手。

原本,玄武縣這邊都有好多人在哪裡上班。

而現在,有了鹽場之後,這些人都回來到鹽場這邊做工來了。

對他們來說,這兩個工作工錢都是一樣的,也都是蜀王李恪的生意,在哪裡做都是一樣的。

而在鹽場這邊,就在家門口,家進的,晚上還能回家。

在這裡做工,可比在紡織廠那邊好多了。

而這邊的人手少了,哪紡織廠那邊,就需要在其他地方再多招工。

這樣一來,整個益州的人手都十分緊張。

玄武縣想在益州再招收人工,已經很難找到了,想找,除非提高工錢。

但是對玄武縣令來說,則是完全沒這個必要。

既然玄武縣這邊找不到人手,哪就到益州之外招工去好了。

玄武縣這邊想要招收人手,管吃管住還要給到七八文錢一天才能招到人手。

但是到外面去呢?

管吃管住,一個人給三文錢就能招到人,並且還任挑任撿,想要多少人就有多少人。

在這個時代,哪裡有這麼多打工的機會啊。

農閒的時候,大部分都只能閒著。

現在管吃管住還給錢,這樣的好事到哪找去啊?

別說給錢了,甚至只要管吃管住不給錢都有人願意幹。

光是管吃,家裡也能剩下很大的嚼頭不是?

而隨著建設和建築的展開,玄武縣的經濟,也開始飛速發展起來,進入了快車道。

而隨著玄武縣這邊熬製出來的鹽越來越多,益州周邊的哪些縣城,紛紛得到了訊息。

於是,周邊的哪些商人,紛紛湧入玄武縣來,求購鹽。

玄武縣令自然不敢輕易賣鹽。

雖然現在整個益州已經不缺鹽了,並且現在他們也積攢了不少鹽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