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章朕要給官員免稅之權(第1/2頁)
章節報錯
完顏撒改的嘗試不知多久才能宣告失敗,王安石培養的那些學生至少需要五年才能入朝為官,在此之前,他們這些舉動連暗流都稱不上。
大乾現在最重要的事就是北伐,秦構也在上面花費了諸多精力,雖然按理來說,現在大乾邊軍在主力進京為禁軍,大乾原來的禁軍又在交趾的林子裡打轉,這時候北伐,應當是萬無一失的必敗之舉。
但秦構心裡還是害怕,畢竟那些在他眼裡幾乎沒有戰鬥力的原大乾禁軍,在交趾的表現異常堅韌,殲滅之敵加起來已經超過了他們數倍,這可是沒有使用各類火藥武器的戰績。
而北伐的軍隊,在那些官員的請求下,配備了打量火蒺藜以及火炮,真要是把遼國打趴下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秦構又起了壞心思,現在大乾有三十萬大軍南征,還有十萬軍隊北伐。
儘管交趾的三十萬大軍已經盡力恢復生產,糧草什麼的基本可以自己滿足,但其他東西的供給也還是要大量民夫去運送的,更別說那十萬北伐大軍一切需要的東西都是要大乾國內運過去的。
完全可以說大乾是以傾國之力在兩線開戰,這時候如果秦構學一手楊廣,在國外大打出手的同時,再在國內搞點事情出來,就算把遼國打贏了,結果想必也不會讓他太失望。
當然,他是不會再搞基建了,畢竟大乾承平日久,在把所有土地都伺候好的勞動力之外,剩下的勞動力已經多到快無處可去的地步了。
別看現在大乾有那麼多產業,甚至還出現了貨物在自己內部沒辦法消化,只能賣到外面去的奇景。
那只是單純因為大乾的窮人實在太多,消費能力十分不足,這些年廂軍的人數還是在逐步擴大,只是數量增長的速度相比之前放緩了不少。
這就是大乾境內的勞力異常充沛的明證,要是秦構搞什麼大基建,難保不會搞出來什麼產業振興。
所以他的目標是稅收,直接根據官員品級不同,發下相應的免稅額度,同時,這一打仗,刀劍盔甲,還是什麼鐵蒺藜,那可都是消耗品,用量極大。
原本這些年大乾因為新辦軌道需要用到大量的鋼鐵,大量生產下,讓鋼鐵的價錢下來的不少,也間接讓大乾北伐的成本小了不少。
這讓秦構很不滿意,所以他就派東廠太監去各類礦山嚴查,這大乾那麼多礦山,最近又冒出來那麼多鋼鐵產業,他就不信都是那些產業都是按照大乾鹽鐵官營的規矩來的。
只要查到一批商家,那鋼鐵的價錢自然就上去了。
同時,秦構還讓東廠去查各地稅收,在朝堂上,他還三令五申,說大乾現在稅收雖然比以前高,但偷稅漏稅的情況更嚴重,所以那些官員務必要想辦法確保所有人要把稅收足額交上。
最妙的是,秦構這一攬子政策還會起到絕妙的化學反應,官員有免稅額度,又要確保稅收,那必然是要和那些大商人多聯絡的。
東廠身上的任務又重了,人手不夠用,那肯定也是要多招人的,人一多,各懷心思的人自然也多了。
東廠人因為要查稅收,官員們又有免稅額度,想查清楚,就更免不了與商人和官員來往,這來往多了,肯定會有利益輸送之類的事。
並且這一邊有免稅額度,一邊又要嚴查稅收,那這稅最後會落到誰的頭上,還用多說嗎?
到時候,秦構肯定迎來一個好結果。
當秦構把自己的這一攬子政策擺到大朝會上時,立馬迎來一片反對聲,不過他也能看出去,那些官員們反對的意願並不強,畢竟這對他們可是一件大好事。
就算有官員願意站在大乾的角度考慮問題,那也寥寥無幾,所以這時候秦構就敢在他們面前堅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