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的天氣裡,總是很適宜的,再加上吹起了一絲微風,總之,令人心曠神怡。

只是,大家今日卻是沒有飲酒,但就著湯皖的笑話,總是不時的出來幾句歡聲笑語與打趣的話,正是下飯的好配菜。

可憐了湯皖,只能端著一碗清粥,坐於一旁,觀他人食美味菜餚。

午飯過後,照例來杯清茶,入口微苦,而後舌尖甘甜,便如人生一般,總是要經歷磨難的。

孑民先生給三兄弟講起了留法勤工儉學的一些事情,在今年的夏天,李石曾先生與其同鄉段子均(早期同盟會成員),在其老家直隸范陽道高陽縣布里村,建立了第一個留法預備學校。

主要是對留法學生進行先期培養,他們要在學校裡學習國文和法語,以及一些其他的社會工作技能,以便到了琺國能自力更生,勤工儉學。

這些學生從留法預備學校畢業後,就要伴著地中海的濤聲和馬賽港的笛鳴,踏上尋找救國救民之路的漫漫征程。

湯皖去過了琺國,見到了他們其中的一些人,瞭解過他們的生活,因此,才決定要回國支援留法事項。

雙方一拍即合,也就意味著希望慈善基金會與法華教育會,在留法事項上,達成了合作意向。

李石曾先生受孑民先生所邀,回國在北大任教,教授生物學,一週上一節課,其餘時間基本都在為留法事宜奔波。

如今,李石曾先生與段子均先生正遇資金短缺,主要由於學校初建,到處都是用錢的地方,單就建立教學樓和場地就是一筆不菲的費用。

第一期剛好招了大約60名學生,吃喝用住,哪一樣不花錢,李石曾先生連北大任教的工資都搭進去了,卻還是不及耗費之資。

於是,兩人相商之下,忽而想起了湯皖他們在華北旱災的時候,在滬市舉辦了一個慈善拍賣會,當時邀請了許多戲劇大家進行義演,進而募捐善款。

另外,李石曾先生少年時代師從冀省名儒齊禊亭,齊氏家族在冀省本土乃是一個名門望族,中有一人名齊佔山,乃是李石曾先生幼時好友,後在琺國又期遇。

齊佔山與李石曾先生理念相近,共推“互助合作”,後李石曾先生在琺國辦理豆腐工廠,齊佔山回布里村招收40多名同鄉,共赴琺國。

在辛亥大事件過後,齊佔山歸國,作為一個理論戲劇學家,對當時小有名氣的梅蘭芳先生,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且提出了不少的好建議,最終成為摯友,

如此一來,李石曾先生便想透過好友齊佔山這層關係,邀請梅蘭芳先生行義演募捐,透過梅先生,再號召其他戲劇名家比如韓世昌、姜妙香等。

恰巧,在倆人相商之際,李石曾先生收到了孑民先生,從首都發來的加急電文,開啟一看,頓時喜笑顏開。

段子均先生正疑惑,接過電文一看,喜上心頭,大呼道:

“石僧,成了,成了,不用擔心了。”

“哈哈......”李石曾先生抹抹八字鬍,拍了拍大腿上的灰塵,道:

“子均,走,現在就去首都,拜會拜會。”

“現在?”段子均先生指了指天上,意思是馬上就天黑了,再說現在也沒車去保定了。

“不如,明天去吧,我好有時間去買一些禮品,哪有初次上門,空手的。”

可是,李石曾先生正如久旱逢甘霖,豈能坐的住,便說道:

“皖之先生這個人,素來風評極好,為人正直,貴重禮品怕是不會收的。”

再說都這會了,一窮二白的,倆人哪還有錢買貴重禮品贈人,李石曾先生稍稍一沉思後,又言:

“孑民兄說皖之先生為了這8w大洋,可是吃了不少的虧,正在家休息,與其帶一些禮品,不如帶高陽特產麻山藥,健脾補肺、益胃補腎,正適合皖之先生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