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與華夏西南角的這場兄弟大戰,最終結果令人咋舌,一箇舊的朝代再次被歷史的洪流衝散,同時也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皖系強人啟瑞正式登上華夏近代歷史的大舞臺,與大當家黎黃陂一起召集國會,制定憲法,重組內閣。

然而,即使華夏正冶界發生瞭如此重大的變化,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也不過是換了個人而已,自家的一日三餐才是最重要的。

湯皖,錢玄和迅哥兒在這段時期內,一直忙著建立泡麵工坊的事情,親眼看著工坊的地基一點點打好,又搭了一個大大的草棚子,和蓋了幾間青磚大瓦房。

然後是一些裝置搬運和安裝,召集培訓人手,試生產,出了問題改進,再繼續試生產,一直到3月底才正式生產出了第一塊泡麵。

這一塊小小的泡麵,經歷了拉皮切絲,油炸定形,烘烤去油,晾乾包裝,到了湯皖手裡,就變成了一塊圓圓的餅狀。

湯皖小心的掰開,泡麵便發出“咔哧”一聲脆響,除了形狀和後世的不一樣外,其他基本一致,於是,輕輕捏起一塊,放入嘴裡品嚐。

把其他的遞給後面的人,錢玄,迅哥兒,六爺,以及工坊裡的員工,大家一起嚼著,兩個多月來的辛苦,便被這一小塊的泡麵給抵消了。

看著後世盛行的泡麵,以這樣一種姿態正式登陸這個時代,湯皖的心裡卻是別有一番滋味,說不清,道不明。

其他人看湯皖臉上露著笑,只怔怔的看著,還以為湯皖是高興上頭,一時無法抑制內心的喜悅,無法用言語表達呢。

有了第一塊泡麵的出現,接著便是第二塊、第三塊和無數塊,漸漸的首都民眾的視野裡就出現了它的身影。

一塊圓圓的餅狀,成年男性的手掌大小,外面包裹著一層油紙,寫著“湯達人”泡麵六個字,下面標註著口味型別,有海鮮味或者辣味等好幾種,撕開油紙,裡面還用一層白色的蠟紙包裹著。

再撕開蠟紙,便可以看到一塊黃色的麵餅和一小袋調味包,取出麵餅放入碗中,加入調味包,衝入沸水,稍等一會就能聞到誘人的香味。

“湯達人”泡麵一經上市,憑藉著低廉的價格——一包1分,和口味眾多,簡單易食用等特點,迅速開啟了市場。

雖說一包一分的價格,對於普通老百姓來說,還是有些貴,但還是抵不住新物品的新鮮勁,有許多老百姓特地買一包來嚐嚐。

城外的工坊從剛開始的一天能產500包,到工人熟練之後,一天能產1500包,但是相對於首都這樣的大城市的龐大需求來說,還是顯得杯水車薪。

湯皖一看這架勢,趕緊聯絡六爺,準備開始工坊擴建,建設二期工程,另外也在嘗試降低價格,最終的目標是0.5分一包,達到普通老百姓也能隨時隨地,想吃就吃的地步。

二期工程擴建的速度比一期工程快多了,而且場地規模也大了很多,同時又招收了不少的難民工人,先進行培訓,好等二期工程完工,可以直接上崗。

同時,六爺派人去渤海灣沿岸試圖聯絡當地漁民,建立海產品直供渠道,避免了中間商賺差價。

湯皖則是聯絡了當前國內調味品龍頭企業——李錦記,雙方展開洽談,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在調味品價格上,又減少了一些成本。

最後則是,經過眾人相商,決定去掉包裝外層的油紙,改直接用一層蠟紙,因為桐油紙對人體有害,特別是作為食品包裝,容易被誤食,這就又減少了包裝成本。

5月底,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工人們只用了10天左右的時間,來熟悉新裝置,新場地。

產量就達到了驚人的一天3000包,而且隨著工人操作熟練度的進一步提升,產量有望達到日產3500包.

一個新興產業的興起,帶動的是一大群產業,單就增加就業崗位這一項來說,到5月底,便面工坊實際已經招收了300多名工人。

沒有現代工業基礎作後盾,所有的程式都要人工來控制,導致了大量人手的增加,為了增加產量,湯皖決定實施後世的三班倒工作制,這就又要招收工人。

隨著泡麵的出世,火車上正式結束了饅頭大饃統治的時代,幾十個小時的旅程,餓的時候,來一包熱乎乎的“湯達人”泡麵,吃了都說好。

在首都這個市場飽和之後,“湯達人”泡麵又開始流向平津市,沿著津浦線,“湯達人”泡麵開始在金陵,滬市和杭城等南方城市小有名氣。

等到泡麵工坊一切都走入正規的時候,湯皖等三人便不再管理了,而是交由佔有小股的六爺全權管理,只需要月底分紅即可。

湯皖從1月份一直忙到6月份,期間還要準時去北大上課,可想而知,是有多忙,幸虧有迅哥兒一直忙前忙後,否則真就沒法善了。

6月底的時候,湯皖,錢玄,和迅哥兒,三人拿到了第一筆分紅,每人足足分了100多大洋,這可是現金,不是迅哥兒那個開空頭支票的工資。

這天晚上,湯皖在家請客,除了迅哥兒和錢玄兩人外,還特意請了菊長,如果不是菊長在其中出力,這個工坊估計早就黃了,此中原因,大家都懂。

大牛從早上就開始忙活,一直忙活到晚上,準備了不少的菜,6月份的天氣,還不算太熱,即使是這樣,大牛一個人也是忙的夠嗆,汗水把身上都浸溼了。

“砰砰砰!!”的敲門聲響起,大牛顧不得放下手裡的鍋鏟子,便直奔大門處開門,是三位先生回來了。

院裡安靜的氛圍,隨著湯皖三人的進來,隨之變得熱鬧起來,廚房裡瀰漫著美食的味道,就連院裡的樹葉也在慢慢搖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