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法之天下,儒之教化(第2/2頁)
章節報錯
嬴政臉上的笑容還沒有來得及綻放,就聽到了嬴柔天真的聲音。
“哦,這是為何?”嬴政好奇的問道。
“因為皇叔說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見得多了有些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
“哈哈哈哈哈哈!”嬴政笑道:“嬴玄確實會說這種話,但是前提是你要會讀書才行。等你那天明白了,就去金匱石室去看書吧!”
嬴政笑罷,看向了伏念和張良,面色變得認真起來,說道:“儒家乃諸子百家中的名家,朕此番過來,就是想聽聽兩位的高見。”
“儒家認為民貴君輕,社稷次之,兩位若是能說服朕,秦國就行儒家之仁政。”
嬴政霸道的說道,治國一道,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探討出來,但是能說服一個君王,就值得一試。
可是讓嬴政意外的是,伏念並沒有向嬴政詮釋儒家仁政的含義,反而皺著眉頭,一言不法。
“伏念先生這是何意啊?”嬴政玩味的說道:“是不想和朕說說你儒家的仁政之法嗎?”
“陛下誤會了,”伏念嘆氣說道:“伏念只懂仁政之仁,未解仁政之政,不敢妄言仁政。”
嬴政眼中精光四射,單憑這一句話,就可以看出伏念確實非同一般,遠不是那些普通儒生可以比擬的。
“既然不懂仁政,為何來咸陽?”嬴政故作不悅的說道。
“正是因為不懂仁政之政,所以伏念才入咸陽仕秦,仁政之仁,乃君子之仁,忠義禮信智孝。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仁政之政,乃政通人和之政,然儒家百年未曾有人封侯拜相,自春秋至秦國,沒有諸侯用仁政之法,政字不行,不敢言仁政。”伏念惋惜的說道。
“亂世無仁主,仁政自然不通,劍鋒所劃之地,就是真理,於春秋施仁政,無疑於玩火自焚。”嬴政點點頭說道。
“如今九州歸一,天下歸秦,長戈武侯說正事施行仁政的好時機,所以伏念來咸陽,就是為了讓陛下推行仁政而來。”伏念說道。
“你不懂朝政,讓朕如何信你?”嬴政不為所動,“秦國社稷,豈能兒戲?”
“拋開陛下身為帝王的顧慮,我相信陛下不會否認儒家仁政是最接近國泰民安之政吧?”伏念反問嬴政,絲毫不懼。
“然後呢?”
“新的仁政需要時間來驗證和完善,紙上談兵自然不行,所以需要在秦國朝野慢慢完善。”
“讓朕把這秦國交給你伏念先去試水嗎?”嬴政皺眉說道。
“伏念只需一郡之地,推行新的仁政,三年之後,陛下自有決斷。”
伏念知道嬴政的顧慮,自然不可能第一時間就全國推行仁政,甚至嬴政恐怕根本不在乎仁政。
“一郡之地,三年嗎?倒也不是不可以。”
嬴政思索了片刻,若是伏念真的能將儒家提倡的“仁”和帝王追求的“政”結合起來,未嘗沒有可能締造一個輝煌的盛世。
“伏念先生將如何治郡?”嬴政繼續問道。
“法之天下,儒之教化。”
“秦法構建規則,教化定義道義,法律約束行為,道義使之明理。明理則守法,守法則不違背道義。”伏念說道。
“秦法不通,教化難行,先生何解?”
“王道不行,輔以霸道,而後可通秦法,可行教化;”
“秦法通,教化行,而施王道,消弭霸道。”
伏念字字珠璣,聽的嬴政喜上心頭,忍不住拍案叫絕。
“先生之才,非韓非不能比擬,治一郡之地屈才了。”
嬴政說道:“膠東、臨淄、城陽、濟北、薛魯(薛郡),齊之舊地,多有儒家風範,此五郡且先交給先生三年,三年以後,若是仁政大成,朕已丞相之位迎先生回咸陽,秦國上下,必行仁政。”
“多謝陛下,伏念必定不負陛下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