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40、平安無事(1)(第1/2頁)
章節報錯
可是樹欲靜而風不止。
在皇太后崩逝、後宮最有可能問鼎更高位分的順妃和惇妃兩個皆灰頭土臉,以查無實胎的結局落下帷幕後,可是前朝,乃至民間,奏請皇帝再立皇后的呼聲依然還不肯止歇。
也許是因為皇帝太會養生,身子的狀態太年輕,故此總有人相信皇帝若再立中宮,一定還能誕育出更多的子嗣,尤其是中宮所出的嫡皇子吧。
皇帝概不理會,乾隆四十二年的中元節,再度單獨命皇十五子顒琰祭孝賢皇后陵。
中元節的祭祀乃是大祭,皇帝再度單獨派顒琰來孝賢皇后陵行禮,其意義已是越發的明顯。
因為“孝賢皇后陵”並不是孝賢皇后自己的陵墓,那是帝陵,只是因為皇帝還在世,故此以位分最高的孝賢皇后來命名;更何況,裡面還同時葬著婉兮,以及之前的幾位皇貴妃。
顒琰來祭孝賢皇后陵,便也是來祭自己的母親了。
皇子祭陵之事,縱然外人未必知曉,可是宗室王公、內務府大臣們卻都是完全明白的。
英廉的心思,又與宗室王公有所不同。
宗室王公們擔心的是十五阿哥顒琰的一半漢人血統,以及他生母令懿皇貴妃的出身內管領的家世;英廉則極為在意的,是之前余文儀那件事。
那件事就那麼有些模模糊糊地不了了之了,皇上沒問任何人的罪,甚至都沒給出任何明確的說法——甚至連兩位妃位的皇嗣是怎麼來的、怎麼沒的,以及究竟到底有沒有這皇嗣的真實存在,全都模稜兩可,沒給出過任何一個明確的定論。
這不符合皇上的性子啊。
英廉在皇上身邊已經二十年了,從一個小小的內務府旗下的佐領,做到如今協辦大學士、總管內務府大臣的身份,皇上頗為看中他的理財之能,故此他也算皇上的近臣之一。故此皇上什麼脾氣秉性,他都瞭解啊。甚或現在和珅對皇上的那些瞭解,都是他一點點給教出來的。
皇上一向做事殺伐果斷,凡事都要說得明明白白,光明磊落,不想在史書上和民間口碑上落下半點瑕疵去。
可是這件事,偏偏還是涉及到皇嗣的絕頂大事,而且還是兩位……皇上卻聽其模糊,一個說法都不給了。
按說,若是太醫誤診,太醫自當問罪,而且是大罪。可是皇上非但不給當值的太醫陳世官、羅衡治罪,反倒特恩賞給超過太醫院歷史的高品銜去;
按說破天荒叫刑部外臣進內廷來查案,便也總得論出個是非吧?可是余文儀也只是進內開了兩個方子,而這方子最後還是被太醫給否了,等於白來一趟……
皇上甚至都沒親自問問順妃和惇妃二人。倒叫英廉之前跟和珅兩個綢繆了那麼多,想了那麼多替惇妃解釋的法子,全都沒用上,白費了。
……這些倒也罷了,終究不牽扯他自己的利益去。且惇妃也已經看到了他的孝敬之心,他與和珅的初步目的已經達到。按說他心下不該鬱卒去。
可是英廉以七十歲的年紀,以官場上數十年打拼的經驗,他就是察覺到,此事不對勁。
最大的不對勁,就在於皇上自己什麼都不問,卻叫了十五阿哥去看望余文儀。
原本以病告老還鄉的余文儀,竟然就被十五阿哥給成功挽留下來了;而且僅僅十天之後,皇上就給了余文儀和餘妻以誥命!
——十五阿哥是怎麼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