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兮便也翻過身來,將整張臉都埋進皇帝的懷裡去。

“況且,奴才與小十五的母子情分,原本就短暫。按著宮裡的規矩,皇子五歲進上書房唸書之後,便要從內廷挪出去,搬進阿哥所裡去居住。那算算日子,統共也沒有幾年了;若再如小七、小鹿兒他們似的,還有可能剛兩歲種痘之後,就要另尋養母去了。”

“況且以奴才的身份……註定只能是小十五的姨娘,皇后娘娘才是小十五的母親呢。便如永璇的例子,便是將來小十五成婚那天,也是到皇后面前行禮……”

皇帝也是緊緊閉上眼,“爺都懂。”

這樣的痛楚,曾經他自己的母親、如今的皇太后當年何嘗沒有過?同樣是庶出之子,便從小就看得見母親這樣委屈的眼淚去。”

婉兮抽噎著道,“爺說‘都懂’,便是為皇太后說的吧?可其實,先帝爺倒是個知冷知熱的人兒,想來皇太后當年也未必有太多的委屈去。”

皇帝不由得揚眉,“這是怎麼話兒說的?”

婉兮從皇帝懷裡抬起頭來,抹了一把眼淚,“因為永璇成婚,奴才便也聽說了永璇岳丈尹繼善大人不少的故事去。便比如尹繼善大人本是庶出,他的生母徐氏是他父親的侍妾。”

“尹繼善大人的父親尹泰大人,身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品階既高,家中尊卑的規矩便也極嚴。便是尹繼善大人彼時已然官至總督,他的生母徐氏也依舊‘青衣侍屏偃’,不得封誥。”

“雍正十年,尹繼善大人進京入覲,先帝問尹繼善大人的母親可曾得封。尹繼善大人摘掉帽子,叩首於地,卻苦不能言。先帝善察臣意,這便明白尹繼善大人實為庶出。便是先帝已經下旨封誥其母,卻也只是嫡母得封,而生母不得封。”

皇帝聽著,長眉輕挑,“那皇考又是如何做的?”

婉兮擦乾淚痕,眸光輕轉,“先帝下旨,旨中雲‘大學士尹泰非籍其子繼善之賢,非側室徐氏,繼善何由生?著敕封徐氏為一品夫人’!”

“可是那尹泰大人還不願意,以為是尹繼善大人私自稟告先帝,為生母討封。尹泰大人舉著柺杖責打尹繼善大人,將尹繼善大人的孔雀翎都給打落了。也虧得先帝早想到此節,這便早派了內務府的贊事女官同去,一時按住了尹泰大人,這才叫尹泰大人與徐氏夫人重行合巹結褵之儀……這方叫徐氏夫人名正言順成了一品夫人,也叫尹繼善大人終可稱她為一聲‘母親’。”

婉兮說罷,心下也被感傷撕碎,這便又將臉埋進皇帝的懷裡。

“……誰能想到,如今尹繼善大人的格格,被皇上賜給永璇為福晉。可是她也是庶出,生母依舊只是尹繼善大人的侍妾。這便永璇一應婚禮之上,能行‘母親’之事,能得朝廷封賞的,都只是尹繼善大人的嫡福晉;而她的生母,卻只能與一班僕婦一同站在一起,遠遠看著罷了。”

婉兮便又忍不住落淚,“奴才明白自己的身份,今兒只是因為小十五的事兒,這便有些多言了。爺,您可責怪?”

皇帝將婉兮擁緊,輕撫她發頂,“傻丫頭,爺早說過,爺也是庶出。你的這些委屈,身為庶子的爺,自小也都看皇額娘經受過,爺自己也更體嘗過身為庶子的酸楚去。”

“可是話又說回來,皇考既然曾經做過這樣的事兒,父子相承,難道爺就做不得麼?”

次日一早,皇帝下旨,賜尹繼善妾、八阿哥永璇福晉之生母張氏,為誥命一品夫人。

這道旨意一下,前朝後宮,各滿蒙漢世家,一時都是瞠目不已。

而尹繼善,這幾十年來官至封疆大吏,從來都是謙虛謹慎之人;這一回因為皇帝特恩封誥張氏,也是歡喜得暫時忘掉了自持,逢人必誇耀此事。尹繼善更忍不住歡喜,聯想到自己的生母徐氏夫人也以漢女侍妾之身,別封誥一品夫人之事,忍不住寫詩自贊,稱其為“千古未有之榮”。

隨著這一道恩旨,尹繼善府中再度成了整個京師最受矚目之處。剛嫁出去女兒為皇子福晉,再有漢女侍妾為一品夫人,這樣的榮耀著實罕見。

只是這道恩旨頒下之前,嫁女為皇子福晉的榮耀,倒是都只落在那尹夫人的頭上;可此時,隨著恩旨一下,便所有的名門世家都上門兒來,專為張氏夫人道賀了。

尹夫人雖說身為尹繼善的嫡福晉,可是這一刻卻也不能不眼睜睜瞧著從前的漢女侍妾,如今也成了一品誥命夫人,倒是與她已然比肩了。

既然有朝廷的封誥,人家又才是皇子福晉的生母,故此這尹家的兩樁榮耀,倒是都更只歸給人家張氏夫人罷了。

白日裡在人前還能強顏歡笑,親自陪著張氏夫人一起接待上門兒來道賀的福晉們,可是到了分賓主落座之時,她卻也不能不做做樣子,非要拉著張氏坐在主位,她坐一旁。

說到底,這會子的尹繼善只是從一品的品級,為妻子的誥命自是隨著丈夫的,那她的封誥若細分了,也是從一品;而皇上給張氏的封誥,是按著皇子福晉母親的品階來走,故此直接就是正一品夫人了。這會子若以朝廷的品級來論,她還不得不屈居張氏之下呢。

雖然張氏一朝得了榮耀,卻還沒忘了這幾十年在府裡的身份,絕對不敢。可是她自己卻也能看得出,那些客人們眼裡的神情——終究,這會子人家來道賀,為的是張氏啊。

尹夫人好歹也是名門閨秀,飽讀詩書,故此明面兒上的分寸是半點兒都沒亂了;可是回到自己的房裡,回想白日裡的種種,終究也還是忍不住了難受。

尹夫人的陪房劉氏瞧出來了,便也不由得嘆口氣,“咱們家格格配給皇子為福晉,那朝廷自然該給福晉們封誥。便是皇上體恤格格是那頭兒生的,給封誥便給了;但是也沒的說要亂了嫡庶之分,只給她封誥,卻不給福晉您的啊!”

“便是從前咱們老太太以侍妾之身得封誥的時候兒,那也是朝廷先給了嫡福晉一品夫人的封誥,然後才給的老太太去啊……如今這是怎麼個令兒,哪兒有隻封誥側室,卻落下正室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