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張羅村塾,這建房子就是關鍵,沒有地頭,哪來的村塾啊。

這房子是必須得建的。

村人們交頭接耳的就開始算起賬來,三十兩銀子,一家要攤多少?

這個賬目太大,一群目不識丁的村人手指頭掰來掰去的都整不明白,不由得更感嘆還是要讀書識字的好啊!

就算讀書不行,學學算賬也是好的啊。

要不然,就只能像他們一樣,算個幾十文百十文的勉勉強強,上了幾兩的十兩的就完全抓瞎了。

最後還是蔣大平見大傢伙算個老半天算不好說了出來,“差不多一家就攤三錢銀。”

三錢銀?

村人們一聽,這就得三錢銀啊,那還有束脩呢,投下來可花不錢咧,怪不得沒幾個人讀得起。

但想著剛才他們掰來掰去的算個賬都算不好,大家也沒多猶豫,就點頭同意了。

人往高處走,他們只願後人越來越好,總不能一代又一代的,還跟他們一樣吧?

就是依舊種田種地,那識字的莊稼漢跟不識字的莊稼漢,那是兩回事啊!

識了字以後往鎮上去縣裡去的,有個啥也不用問別人了,自己都能看懂招牌了,會算賬,要賣個啥東西也不會聽別人說道個數還擔心吃虧了。

見分攤籌銀建村塾的事大家都同意,村長心裡又欣慰不少,接著就說起請先生的事。

這先生可不好請,要願意到他們這個村裡來待的,還得能做先生的,會好好教娃子們的,不好找啊。

蔣承祖認識的讀書人都是同窗,那都奔著要考科舉的,自然不可能到這村裡來當先生。

就只有那些年紀大了,沒希望再考科舉的,童生秀才啥的。

秀才就不用說了,有這個功名的也都在鎮上啊縣裡的學堂做先生去了。

像對面白河村的先生,就是個五十來歲的老童生。

村長說了個大概,只說這先生的事他來想辦法,現下先把建村塾的事情弄起來,到時候請到了先生,村塾還沒建好,叫人家先生等可不好。

“周家村的周老五這支泥瓦匠沒得說的,咱們就請他們來幫忙建,現在,咱們就先將銀子給湊出來,請到人就就立馬動工,地方我都看好了,就建在響灘坡那一塊地。”

村裡劃分的宅基地都是村裡公中的,既是建村塾,這宅基地的銀子就不必往外拿了。

這響灘坡位置不錯,就是離村中心遠了點,但地頭夠大,見五間大房子沒問題,還有空的留著萬一將來擴建呢?

眾村人一聽現下就要拿銀子出來,三錢呢,還是有些肉痛的。

許大茂和許二茂還有許二樹做了代表,第一個就先拿了出來,

他們分了家,理應就是三戶人,當然得各拿各的。

見他們拿了,村裡好些沒分家幾房人一起的就忍不住高興,他們沒分家啊,這麼多人,也只用出一戶的錢,可娃子能送的,也不止一個,他們不虧啊。

這麼一想,大家也不那麼肉痛了,畢竟細算起來,老許頭這一支就出了九錢呢!

於是乎,湊銀子湊得十分順利,一下子就湊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