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你看村長家咧,承祖那孩子要是明年能中舉,那就是能投官噹噹的,可不得了。

到時候,村長家就不是普通的村戶了。

要是他們家也能有人讀書讀的好考上個秀才啥的,那他們老許家的門楣才是真的興旺啊!

不只胡氏這麼想著呢。

許大樹兄弟三個也都在想著這事呢,許大樹和許二樹各得一個兒子,許四樹這裡,羅氏也剛剛被診出來懷了一個月的身孕。

振興老許家門楣的事,他們是趕不上了,可不就落在這幾個孩子身上了嗎?

老胡氏和老許頭眼看著後輩能過上好日子,託許三花的福,可能這一兩代三代的好好經營都不會過苦日子,心裡也是滿足得很的。

這手裡頭就夠了銀錢,哪能不琢磨多的事呢?

這讀書好啊,讀書能明理,他們是睜眼瞎,兒子也是睜眼瞎,孫子雖然不是了,但也沒好好讀過啥書。

到了重孫子這裡,有能耐了,那就得送去讀啊!

還別說,他們這裡剛有這個心思呢,那頭村長也沒少琢磨呢。

自從孫子考中了秀才,村裡頭風光熱鬧了好大一番,大家都親眼目睹了讀書的好處。

原先是家裡日子不好,沒法琢磨這事,但現在不同了啊,村裡好些人家的日子,不說多的,供一個娃子讀讀書識點字不做睜眼瞎還是完全可以的。

一這麼琢磨吧,這些人家就找上了村長,村長管著他們村子,這種大事,能跟村長商量的,當然要跟村長商量。

更何況,他們家出了他們村裡唯一的一個讀書人,且還中了秀才呢!

村長一見村裡這麼多人家都有這個心思,心裡自然是高興得很吶,要是他們村裡多出幾個讀書人,那他們孤山村就更是十里八村頭一份的了。

對面白河村就有村塾,他們村一百多戶人呢,這麼多娃兒,還能辦不出一個村塾?

鎮上的學堂可不好讀,要是他們村裡想讀書的娃多,還不如就在村裡建個村塾,方便。

村長越琢磨這事越好,但村塾咋建呢,這得拿出個章程來才好。

於是乎趁著穀子都收完了,又還不到收魔芋的時候,村長一敲銅鑼,吆喝村裡家家戶戶都到大槐樹底下來,開個村民會。

這個村民會就說兩件事。

一,村裡建個村塾吧!

二,村塾咋個建法?

這第一點,村長話一出口,那是所有村民都舉雙手雙腳的贊成,建村塾,是大好事啊!

村長見大傢伙都同意,這才開始說起這第二點,咋個建法。

白河村離得近,他們村的村塾他們都曉得,那是白地主出銀子建的,先生也是白地主專門請回來的。

但給先生的束脩那就是誰家送一個娃就交多少,都有一個定量。

像他們村,沒有白地主,卻有許三花這個大地主,但村長可不好意思張口讓許三花來承這個頭。

所以,他張嘴就道:“我算過了,咱們村就算家家戶戶都送一個娃子上村塾,一百來個娃,那至少得建兩間大屋子,先生也得請兩個,那村塾至少都得建五間屋子,再加上工錢這些的,差不多就要花三十五兩。”

“村裡公中拿得出五兩來,剩下的三十兩咱們就分攤到各家頭上,一家出一點湊上來,先把村塾給建起來,大傢伙覺得咋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