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左良玉入南京【一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這次回南京朱琳澤打算久駐。
江東門外的安置地已經破土動工,開始修建軍營,以便士卒們居住和操練。
歷史上的弘光小朝廷只堅持了一年便在清軍的鐵蹄下灰飛煙滅,江南半壁盡失。
江南半壁是日後弘光朝廷的財富重地,朱琳澤和西洋人貿易商品也多產自江南,其重要性自是不言而喻,江南半壁說什麼也不能丟。
陸聞達給朱琳澤來信,表示竹塹方面各項工作都在順利的進行中,就是這次新移民的數量太過龐大,竹塹的存量不足以堅持到明年早稻豐收。
陸聞達託幾個閩東商人前往福建、廣東、浙江三地收購糧食總共也只收購到一千三百多石,對於三四萬的移民而言,這點糧食不過是杯水車薪。
這個問題朱琳澤也非常頭疼,眼下大明是處處缺糧,浙江、福建、廣東又不是產量大省,能售賣的糧食非常有限。
朱琳澤幾次在閩浙粵三省採買糧食幾乎是將這三省本就不多的存量掃空,當地的地方官已經對朱琳澤採買糧食做出了限制。
日本倒倒是有糧,朱琳澤幾次看到長州、薩摩兩地的日本糧船往閩南運糧。
只是日本人的糧食只賣給鄭芝龍,就算朱琳澤出比鄭芝龍更高的價格日本人也不願意把糧食賣給朱琳澤。其實也不是不願意,日本人也不是不知道賺錢,日本的貿易航路被鄭芝龍控制,不得不仰人鼻息。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琳澤決定遣人往安南、占城等地走一趟,看看那裡能不能夠買的到糧食。這些地方雨熱充足,稻米達到一年三熟很輕鬆,多少有點存糧。
只是這條航路上的海盜比較多,比較兇險。
同時朱琳澤也寫信給西班牙人,哪怕是以物易物,只要能從西班牙人那裡換些糧食回來,能換多少就換多少。保證竹塹上的移民先活下去才是第一要緊的事情。
江南地區的糧食產量很可觀,平民那裡是收不到糧食了,但富商巨賈、勳貴縉紳們手裡的糧食肯定還有不少。
以南京為例,去年張獻忠復出起事以來糧食價格暴漲,囤積糧米的商人不在少數,去年朱琳澤自己就屯了一批糧。只是當時的本金不多,他也沒屯多少糧食。
朱琳澤決定讓陳明逢找一些比較可靠的江南商賈,看看能不能從他們手裡買些糧食以解燃眉之急。
至於所謂的番薯、馬鈴薯、玉米等高產作物,朱琳澤在後續會考慮小規模的試種,看看效果怎麼樣的。
後世這些作物之所以高產,那是因為種子都是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慢慢改良成功才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沒有良種就直接種植這些“高產”作物,未必高產。
現階段朱琳澤還是以種植水稻這種本地種植經驗已經非常成熟的作物為主。
這次給左良玉送了兩千杆鳥銃,朱琳澤自己軍中的火銃都不夠用了。有五百多名火銃兵沒有火銃,只能拿著燒火棍充當火銃進行訓練,江陰招募的新兵兩人合用一支火銃進行訓練。
好在隨陸聞達信件一起送來的還有竹塹火銃製造廠剛剛出產的六百杆鳥銃以及一百五十杆燧發槍,解了燃眉之急。
馮雙禮對這批燧發火銃期待已久,朱琳澤將這一百五十杆燧發槍都撥給了馮雙禮,讓馮雙禮專門抽調一個精銳的哨進行訓練,在訓練者摸索燧發火銃的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