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困南陽城的這些天,清軍除了在南陽城城下丟下一萬多具屍體之外,便沒有什麼其他收穫。

當然,這些陣亡的清軍都是賀珍的雜兵和孔有德、尚可喜兩人的綠營兵以及少量吳三桂的關寧軍。

至於滿洲的八旗兵,目前還沒有損失。對於那些漢軍的死,無論是阿濟格還是多鐸都不在乎。

反正這些漢軍雜兵和綠營的存在就是給他們滿蒙八旗當炮灰的。

只是連日來的攻而不克,還是對整支清軍計程車氣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崇禎年間李自成數次攻打南陽城,多次克之,為何我大清軍卻久攻不克!”多鐸又氣又惱地說道。

尚可喜和耿仲明二人一言不發,當初李自成攻打南陽城時要面對的是什麼樣的明軍,現在他們大清攻打南陽城面對的又是什麼樣的明軍,這二者之間有可比性嗎?

換做是崇禎年間的明軍是守軍,他們二人早將南陽城拿下了。

“英親王,豫親王,南陽城久攻不下,攻打南陽城非長久之計,不若咱們直接繞開南陽城,直奔湖廣,屬下已經讓小股部隊入湖廣摸清了明軍的虛實。”吳三桂站出來說道,“神策軍精銳盡匯聚於南陽和汝寧二府,湖廣境內兵力空虛,我軍若直接奔襲湖廣,定能有所收穫。”

吳三桂主張放棄攻打南陽城,直接進兵明朝兵力空虛的湖廣。

這次他們南下的目標是來劫掠的,又不是來攻城掠地的。

南陽和汝寧就算打下來又能怎麼樣?

這兩個地方無險可守,就算打下來了,日後明軍捲土重來,以明軍炮兵之強,民心之所向,想要收復兩個府還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吳三桂也清楚阿濟格和多鐸打南陽城是為了給大清掙回幾分面子,以此羞辱南明閩王。

只是面子哪有實實在在的利益來的重要。

“我軍騎兵多,明軍在河南的騎兵都調到山東去了,英親王和豫親王大可不必擔心明軍騎兵來追。再者明軍兵少,斷然不會放棄城牆出城浪戰。”吳三桂進一步說道。

阿濟格和多鐸沒有馬上給吳三桂答覆,二人只是相視一眼,隨後便回到了營帳之中。

經過一番商議之後,阿濟格和多鐸也覺得吳三桂說的也有道理,他們也早有這個打算,只是當初對攻下南陽城還哦抱著比較大的期望罷了。權衡之後,二人遂而做出了放棄攻打南陽城的決定。

這時候洗劫湖廣尚能有些收穫,一旦明軍援軍抵達,他們這次的出兵將竹籃打水一場空,什麼都得不到。這個結果是滿清高層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南陽城這邊,為了擋住清軍連日的攻城,也付出了三千七百餘軍民傷亡的代價,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新軍將士。

也就是說,馮雙禮損失了整整一個營。這對於兵力本就捉襟見肘的馮雙禮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好在有南陽城的民眾支援,馮雙禮也算是挺了過來。

清軍現在也學乖了,知道趴下和拉開間隔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明軍手雷所帶來的傷亡,因此手雷這個曾經讓清軍聞風喪膽的大殺器,現在的殺敵效率還不如城頭上的那些大小臼炮。

剛剛擊退尚可喜、耿仲明綠營進攻的馮雙禮倚靠在城牆根,拿起腰間的鹿皮水壺狂飲了一大口水潤喉。

自從在竹塹加入新軍以來,馮雙禮一路高升,軍服都不知換了多少套,千里鏡也換了好幾個,只有這當初閩王親自送給他的鹿皮水壺一直留在身邊。

“清軍退啦!”

突然間,不知道誰喊了一句。

城牆上的守軍紛紛朝清軍營地的方向望去,果然遠遠地望見清軍正拔寨收拾東西準備離開南陽。

見清軍退去,城牆上的軍民無不是歡呼雀躍,拍手稱快。

清軍是向南方而去,而不是拔寨北還。

看清楚清軍的去向之後,馮雙禮的臉色愈發凝重。

這對於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訊息,反而是個晴天霹靂。

相比清軍撤走,馮雙禮更希望清軍能夠在南陽城和他死磕到底。

至少這樣,他馮雙禮還能拖住清軍。清軍主動撤走,馮雙禮反而束手無策。

出城和清軍野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