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章:騎兵變步兵(第3/3頁)
章節報錯
很快,清軍的馬弓手開始朝明軍的軍陣上拋灑箭雨。
騎兵標的騎兵和高傑所部的騎兵雖然也有裝備一定數量的盾牌,但都是一些輕便的小盾牌,而且數量也不是很多。
其防護效果和步兵所裝備的厚實大盾根本沒辦法相提並論,能帶來的防護效果也非常地有限。
面對清軍馬弓手的拋射,明軍傷亡甚重。
但明軍也沒有選擇坐以待斃,明軍的火銃手和弓箭手立馬對清軍還以顏色,以手中的火銃和弓箭還擊。
趙風雨也沒照搬步兵的那一套。
步兵之所以要等到對方進入有效射程射擊,那是因為他們有長槍兵負責掩護,他們手中的長銃有效射程也比較遠。
他要是等到清軍進入燧發手銃的射程再射擊,清軍的騎兵都要貼到他臉上了,根本沒有多少開火的機會。
因此趙風雨決定在清軍進入射程之後就開火,哪怕是有一個清軍騎兵被燧發手銃打出的流彈給蒙中了,那也是賺的。
事實也不出趙風雨所料,明軍的還擊對清軍所造成的殺傷非常有限。
一是因為燧發手銃的射程有限,二則是因為高傑所部騎兵的射術也不如清軍。
好在把氣勢給打出來了,雖然在明軍的一輪銃箭洗禮過後,只有寥寥四五十名清軍墜馬。
但還是給清軍的馬弓手造成了影響和干擾,清軍馬弓手第二輪拋射的精度下降了許多。
明軍火銃手在打完手裡的燧發火銃後,馬上將火銃交給身後的同袍進行裝填,隨即拿起另一支已經裝填好的火銃向清軍射擊。
這些下馬作戰的騎兵三人為一組,一人專職負責射擊,另外兩人專職負責裝填。
每民射手都有六支燧發火銃可以用,根本不用擔心火力間斷的問題。
幾輪互射之後,雙方互有傷亡,但明軍的傷亡要遠大於清軍。這也是在高傑和趙風雨兩人的預料之中。
經過七八輪的拋射,清軍馬弓手收起弓箭,以剩下的體力正式嚮明軍的軍陣發起衝擊。
隨著清軍騎兵越來越近,明軍的火力也愈發猛烈,火銃的命中率也隨之提高。
同時被提高的還有清軍的傷亡率,鑲黃旗不愧為滿洲八旗中的精銳。
硬是頂著傷亡衝到了明軍軍陣錢,只是齊胸高的雪牆,成為了這些鑲黃旗滿洲八旗兵的最後一道障礙。
有些騎兵直接縱馬一躍越過了齊胸高的雪牆,和明軍短兵相接。
有些滿洲鑲黃旗的騎兵則是被阻隔在雪牆之外。
這道雪牆起到了一點遲滯清軍騎兵的作用,明軍急忙抓住這個機會朝越過雪牆的清軍騎兵射擊。
雪牆之外的清軍騎兵則是抓緊時間破壞雪牆,希望能在雪牆上開出幾道能夠通行的缺口。
但雪牆之外清軍騎兵在看到雪牆內木頭和樹枝後,馬上就打消了這個念頭,這道雪牆並非是全部以積雪堆砌而成。中間以木為筋,積雪也被拍打的嚴嚴實實的,強度不比一般的土牆要差。
雪牆之外的清軍騎兵稍稍後退,準備縱馬越過雪牆。
從雪牆內丟擲的黑色鐵球此時正冒著煙,發出嘶嘶之聲。
“不好!是明軍的手雷!”
一些識貨的清軍騎兵大叫不好。
清軍入關之處以李自成的大順軍為勁敵,但自從衡水一戰後,滿清高層很快將南明視為主要敵人。
因此多爾袞非常重視南明的新軍,常常讓綠營兵拿著繳獲來的為數不多的新軍武器到滿蒙八旗,尤其是滿八旗中展示並介紹。
多爾袞的此舉還是收到了效果,不少鑲黃旗的滿洲八旗兵雖然此前未曾和明朝新軍交過手,但還是認出了這些冒煙的鐵球是讓人聞風喪膽的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