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澤捨不得修繕南京紫禁城,但興建大學堂方面卻是捨得下血本。

大學堂從建校至今,興建大學堂各大設定已經花費了不下百萬兩銀元。

大學堂花費雖巨,但朱琳澤覺得這些錢花得值當。

陸聞達等人也並不是單純的拍馬屁,從古至今,收藏珍貴圖書的藏書閣極多。

尤其是南方,民間多有私人、富豪之家和地方縉紳豪族興建藏書閣,收藏寶貴的圖書,幾個出名的藏書閣,藏書一度十分豐富。

只是這些藏書閣重點則突出一個藏字,只有宗族內部的子弟和親朋才有機會得以進入藏書閣閱讀裡面的寶貴圖書。

而朱琳澤斥巨資興建的讀書館,則對所有人都開放。

朱琳澤始終認為,知識不應該有門檻,應當向所有人開放。

得益於各書局印刷技術的提升和朱琳澤的投入,很多圖書都在各大書局的努力下刊印了副本,將副本置於外部的書架上用來供人覽閱。

正本則是收藏了起來,只有得到許可方有資格閱覽。這也是朱琳澤為保護珍貴書籍,尤其是股本所做出的最後努力。

朱琳澤走到堆放《永樂大典》的書架前,只可惜《永樂大典》原藏於北方的京師,不少書籍已經在戰亂中消失,他現在所收集的《永樂大典》連其中的一半都沒有,這讓朱琳澤感到非常惋惜,這些可都是民族的文化瑰寶啊。

禮部尚書王鐸雖然和朱琳澤不對付,可以說處處和朱琳澤作對,但在興建圖書館這一件事情上,王鐸的態度卻是大為不同,非常支援圖書館的興建,為此王鐸不僅各人捐贈了一批寶貴的藏書,還鼓動他的學生和同僚捐書。

可見興建圖書館一舉,還是很得人心的。就連一直和他不對付的東林復社人在這件事情上都難得和他站在一邊。

只可惜現在館藏圖書數量還不多,但朱琳澤相信,有生之年,他一定能夠豐富圖書館館藏的圖書。

各國上貢的奇珍異寶,在後續,朱琳澤也打算仿照圖書館之舉,興建博物館,供萬民觀瞻。

李國志成功在長崎立足,並以長崎為據點開始向九州島地區的各藩滲透影響力的訊息以最快的速度傳回了南京。

負責傳遞訊息的驛兵不敢怠慢,馬不停蹄地將訊息直接送到南京帝國大學堂正在巡檢視書館的朱琳澤手裡。

“大捷,大捷!”

劉清飛正要向朱琳澤奏報傅以漸等人和一眾江南東林復社子弟在茂闕閣誹謗造謠之事,但在看到驛兵前來奏捷,只得給驛兵讓路。

“日本方面的捷報。”

驛兵雙手捧著一個密封的圓筒,圓筒的開口處還封了蠟,啟封處還有日本總督印的火漆。

不消說,這一定是李國志不負眾望,成功拿下了長崎。

朱琳澤之所以選擇拿長崎開刀有著多方面的原因,一是長崎是日本目前海上貿易和造船業最發達的城市。

二則是長崎地區附近的日本海上力量最為強大,只要擊敗了日本在長崎的海上力量,日本其他各地藩主們那點可憐的小舢板,朱琳澤還真沒放在眼裡過。

再有就是長崎當地的大明商人本來就多,他的海上力量只要進入長崎,這些長崎華商馬上就能為他所用。

朱琳澤拆開圓筒,親自從圓筒中取出覽閱了起來。

圖書館落成,日本方面奏捷,今天可謂是雙喜臨門吶。

朱琳澤將李國志的捷報遍示隨行的群臣,群臣們無不拍手慶賀。

尤其是那些買了招商局股票的大臣們,知道這份捷報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他們手裡頭的招商局股票將大漲。

日本總督府成功設立,對招商局有這裡程碑上的意義,日本到大明的商路,也是招商局所打通的第一條商路。

“三百萬八十萬兩成色上佳的白銀,十七萬斤銅料,李國志的這個差事辦得好。”

朱琳澤喜的不僅是李國志成功佔領了長崎,更多的則是李國志和招商局辦事效率之高,短時間內竟然就能夠湊齊數量如此龐大的白銀和十七萬斤銅料運回來。

這些鑄幣原料,正是目前鑄幣廠所緊缺的。靠大明朝本地收上來的那些銅料和白銀,根本不足以滿足鑄幣廠目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