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望所部的大西軍殘部攻佔雲南昆明,俘殺沐國公的訊息很快傳到了南京。

劉文秀和艾能奇的所部的大西軍舊部在進入南直隸之後,被朱琳澤分別安置在江東,江北大營進行整編。

朱琳澤這支大西軍的期望還是非常高的,在歷史上,這支軍隊是永曆朝抗清的中流砥柱。是滿清在陸地上的最大勁敵。

張獻忠在世時就已經表示願意加入抗清民族統一戰線,朱琳澤也曾給予過張獻忠實質性的幫助。

《劍來》

現在孫可望的大西軍進軍雲南,並堂而皇之的攻下昆明,這是背信棄義的行為。畢竟明西之間現在還是盟友關係,而云南還是大明朝名義下控制的領土。

孫可望拿下昆明,又殺了沐國公沐天波一族,實在是有點不厚道了。

朝臣們對孫可望群起而攻之,紛紛進言上疏,請求出兵雲南,消滅孫可望的大西軍舊部,以彰顯朝廷以及作為抗清民族統一戰線盟主的威嚴。

有了十萬餘人常勝利新軍做後盾,這些朝臣們說話腰桿子都直了三分。絲毫沒有將孫可望放在眼裡。

貴州和廣西的地方官的告急奏疏也雪片般似地飛向南京。

大明朝對西南地區的控制相對比較薄弱,除了少數開發程度比較高的地方,多數地方還是任命當地土官來管理。

崇禎在煤山歪脖子樹上自縊殉國之後,大明朝威望大損,朝廷對這些地方的控制就更為薄弱了。

原本的弘光朝,有效控制的區域也僅限南直隸附近的州府,這幾年在朱琳澤的努力下,經過新軍的東征西討,這才將朝廷的實際有效控制區擴大到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湖廣以及豫南地區。

西南地區雖然尊奉弘光朝的年號,但朝廷能做的最多也只是向這些地方派遣一些朝廷要員。

雲南、貴州以及廣西對朝廷稅收的貢獻也極為有限。

孫可望背信棄義攻佔昆明的舉動讓自己成為眾矢之的不說,還將他的兄弟劉文秀和艾能奇往火坑裡推。

弘光朝上上下下除了對孫可望進行口誅筆伐,主張出兵之外,還將矛頭對準了劉文秀和艾能奇,主張殺此二人以謝天下。

不僅是劉文秀和艾能奇,就連李定國也受到波及,由於李定國手握新軍精銳,也就是禁衛軍,禮部尚書王鐸等人甚至上疏主張撤免李定國禁衛軍副軍長一職。

這種荒唐的請求朱琳澤當然不會同意,毫不客氣地給駁斥了回去了。

李定國乃是新軍中為數不多能夠獨當一面的大將,撤了李定國誰給他帶兵?

再者,李定國也沒犯什麼錯,是個純粹的軍人,不應該淪為政治的犧牲品。

“孫可望啊孫可望,你可給我添了大麻煩。”

去往武英殿的路上,朱琳澤將孫可望的一家老小都問候了個便。

他給過孫可望活路,怎奈孫可望不走這條路。

好在孫可望沒有降清,此時的朱琳澤也只能這麼安慰自己了。

老實說孫可望攻佔雲南,對弘光朝的實際影響並不大。

只要孫可望不進入廣東和湖廣的地界,朱琳澤就不會剿滅大西軍。

當然,這只是軍事上的考量。

軍事並不是政治,朱琳澤也不能放任孫可望攻佔雲南不管,總要給朝臣們一個交代。畢竟雲南也是大明朝的領土。

“孫可望攻佔雲南一事,想必諸位這些天過目的奏疏也不在少數,內閣也是時候給朝臣們一個交代了。”

到了武英殿,朱琳澤在躺椅上坐下,將這個麻煩甩給內閣,看看閣臣們怎麼說。

朱由崧這個吉祥物現在已經徹底失去了對政務的興趣,連內閣都懶得來了,更別說過問內閣之事。

朱由崧現在最關心的問題也只有內閣會批給他多少銀子修陵,為身後事做打算。

幾個閣臣大眼瞪小眼,誰都不肯先站出來表態,一來朱琳澤沒有表態。

雖然朱琳澤擺著到內閣和大夥商量的態度,但閣臣們都清楚,朱琳澤這只是客氣客氣罷了。

整個朝廷上下,能調動新軍的也只有朱琳澤一人。就算內閣透過了出兵雲南的決議,只要朱琳澤本人不點頭,新軍也不會挪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