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新軍三千餘,樓山關內的應當都是劉文秀和艾能奇的西軍。”

迫於多鐸的威嚴,那甲喇章京也不敢瞞報,只得將所看到的情況如實相告。

“三千餘南明新軍。”

多鐸聞言繞帳而走,要是隻有三千南明新軍的話,這倒是個機會。

大清還未成建制地殲滅過大規模的南明新軍,要是這次能成建制的消滅一支南明新軍。這將極大地提振大清軍隊計程車氣。

自從南明新軍橫空出世以來,所向披靡,僅僅只在山東一戰中失利過。

大清軍現在從漢兵到滿蒙八旗兵無一例外地患上了恐明症。

一聽說對手是南明新軍便心生畏懼,仗還沒打,自個兒計程車氣便先散了。

尚可喜和耿仲明的漢八旗兵馬正仿照孔有德的綠營,以綠營為模板訓練其麾下的漢兵。

尚可喜和耿仲明的漢兵自入川以來一直是攻伐大西軍的主力,一路來的表現很不錯。入川作戰以來,一直都是尚可喜和耿仲明的五十多營精銳綠營漢兵在前方衝鋒陷陣,滿蒙八旗勁旅負責掃尾追擊。

尚可喜和耿仲明的隊伍距離他也不遠,他大可以先讓派遣部分騎兵迂迴包抄樓山關的西軍和明軍,斷其後路,然後等尚可喜和耿仲明等人的綠營兵跟上來。

打定主意之後,多鐸立刻派快馬將軍令傳達給尚可喜和耿仲明,催促尚可喜和耿仲明加快行軍速度。

在收到多鐸的措辭嚴厲的軍令之後,尚可喜愁眉不展。

讓他愁眉不展的是他們這次所要追擊的敵軍部隊中有明軍,而且還是南明的新軍。

南明新軍,是三順王的噩夢。

世人皆知滿洲鑲白旗曾有兩個甲喇折戟于衡水城之下,殊不知衡水一戰,傷亡最大的並不是鑲白旗的滿洲八旗兵。而是他們三順王的漢兵!

鑲白旗損失再慘重,在衡水城下也不過只陣亡了三千多滿洲八旗兵。而他們三順王的漢兵可是在衡水城下丟下了七八千具屍體。攻城的累活髒活也都是他們乾的。

陣亡在衡水城的七八千兵馬可不是雜兵,而是他們從遼東帶入關內的老兵!

要不是多爾袞見孔有德訓練綠營卓有成效,也鼓勵他們二人學習孔有德編練綠營新軍,他們兩人在衡水城遭受的損失,恐怕到現在都無法彌補。

“豫親王想要吃了這股南明軍,三萬多大西軍殘部,三千多南明新軍,不是塊好肯的骨頭。”尚可喜將多鐸的軍令遞給耿仲明,眼神中透露著一絲憂慮。

“這三萬大西軍還好說,大西軍現在已經是強弩之兵,以你我之軍力,還有豫親王的滿蒙八旗,想要吞掉他們並不難,關鍵是這三千南明新軍,恐怕不好對付。”

在看完多鐸的軍令之後,耿仲明將多鐸的軍令收了起來。望著身上穿著綠色號衣,肩膀上扛著的各色火銃的頭上頂著綠纓盔和綠纓帽的兵丁陷入沉思。

他們的綠營兵初成,和大西軍作戰越來越順利更多的原因是大順軍在失去成都和保寧這兩個根據地之後,大西軍給養匱乏,缺乏彈藥,士氣低下。

饒是如此,南明方面幫助大西軍訓練的火銃兵還是給他們添了不少麻煩。

真對上正兒八經的南明新軍精銳,哪怕是對方只有三千多人,尚可喜和耿仲明也不敢輕視他們。

崇禎十七年,衡水城下的慘敗他們二人依舊曆歷在目,恍如昨日。

就算是大清中最為精銳善戰的孔有德部的老綠營,拿下山東大部分州府之後,和南明新軍在兗州府的展開的拉鋸戰也大都以清軍綠營失敗而告終,遲遲未能將戰線推進到南直隸。

“不好對付也只能硬著頭皮上,不出點力,豫親王那邊不好交代。”尚可喜在馬上嗟嘆了一聲,說道。

尚可喜現在非常羨慕吳三桂那個癟犢子,這廝的運氣比他們兩個難兄難弟要好多了。

當初多鐸正要讓吳三桂和高第關遼軍攻打衡水時,順軍突然進攻懷慶府,將他們全都調離了衡水,回師懷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