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張獻忠之死(第3/3頁)
章節報錯
張獻忠在和清軍的作戰中勝負重傷,在三個的義子的掩護下率領大西軍的殘餘兵馬向雲貴方向轉移。
在保寧失守後,張獻忠終於低下他高傲的頭顱,向朱琳澤和李自成服軟,表示願意加入抗清民族統一戰線,希望李自成和朱琳澤能夠出兵援助。
李自成自顧不暇,大順剩下的一畝三分地都不一定保的住,更不用說出兵援助張獻忠了。
而朱琳澤這邊,在清軍入川之際,山東方向面臨著濟爾哈朗以及孔有德部八旗兵和綠營兵攻擊,他本人也忙於平定閩粵之亂,處理家務事。自然也抽不出兵力入川援助大西軍。
再者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從漢中入蜀的道路都不好走,更不用說從湖廣逆流入蜀了。
饒是如此,朱琳澤還是援助了大西軍部分糧草軍械,支援大西軍抗清,並留下了少量教習教授大西軍如何使用銃炮。
這是大西軍在和清軍作戰期間唯一獲得的援助,只是清軍的攻勢太過猛烈。大西軍最終還是沒有頂住清軍的攻勢。
張獻忠自知命不久矣,在南逃途中召來三個義子和大西軍的高層將領,準備佈置身後之事。現在他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這支曾經跟隨他南征北戰的軍隊,他想在死前給他的這支軍隊找一個好的歸宿。
“以前我以為,李自成攻陷京師城之後,大明朝氣數已終,現在想來是我錯了。”張獻忠在孫可望等人的攙扶勉強起身,十分費力地說道,“明朝沒有亡,此乃天意。”
“父親好生歇息,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成都雖然丟了,但咱們這些弟兄都在,咱們去貴州去雲南,我大西定能東上再起!”
孫可望早已泣不成聲,哽咽著說道。
貴州和雲南是他們最後的希望,只要出了平坦的四川,南邊就是崇山峻嶺,清軍的騎兵發揮不出他們的優勢。
張獻忠無奈地搖了搖頭,苦笑道:“為父有當皇帝的心,沒有當皇帝的命。為父的身體為父清楚,為父怕是到不了四川了。”
張獻忠自知自己是行將就木之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張獻忠也看的比之前通透了。
“父親!若是沒有父親,孩兒當初早就曝屍荒野,被野狗啃食了去。父親放心,只要孩兒們有一口氣在,就算是爬也要將父親帶到雲貴。”孫可望說道。
孫可望、劉文秀、艾能奇皆出身貧苦,當初要不是張獻忠認他們為義子,將他們培養成才,哪裡有他們的今天。三人心裡都記著張獻忠對他們的恩情。
這就是為什麼當初在四川做盡荒唐事,杖責他們,他們依舊死心塌地地追隨在張獻忠左右的原因。
要是能到雲貴,他張獻忠又何嘗不想到雲貴去以圖東上再起?只是以他現在的身體狀況,不要說是雲貴,只怕是四川都走不出去。
“孩兒們記住,這天下無論是大西的天下,還是大明的天下,亦或是大順的天下,那都是咱們漢人的天下。”張獻忠對周遭眾人說道。
“李自成現在龜縮於荊襄一隅之地,已經成不了氣候,南明閩王,此子非池中之物,定國在其軍中效力,你三人和諸將可去投靠大明,也算是為作惡一生的為父贖罪。
為父已經寫信給定國,只可惜為父等不到定國的回信了,為父唯一遺憾的事,就是沒能夠在死前再見一見定國。”
這件事張獻忠考慮了許久,大西軍若是投李自成,將來也不會有什麼作為,與其如此,不如投靠有中興跡象的大明。
話音剛落,一代梟雄張獻忠便溘然長逝。
張獻忠的離世,讓大西軍全軍上下沉浸在無盡的悲痛之中。
清軍依舊對大西軍窮追不捨,後方傳來清軍追兵已至的訊息,孫可望等人無法就地安葬張獻忠,只得留下少量兵馬阻截清軍,率大軍帶著張獻忠的遺體繼續馬不停蹄地南下雲貴。
此時大西軍內部也發生了分歧,孫可望主張帶大西軍繼續南下入雲貴,保持大西軍的獨立性。
而劉文秀和艾能奇主張遵循張獻忠臨終前的遺願,投奔大明朝。
在大西軍被清軍窮追猛打之際,只有大明朝給予了他們實質性的支援。劉文秀和艾能奇因此對大明朝的印象還不錯,麾下也有不少明軍教習幫忙訓練的火銃兵和炮兵。
在明軍教習的潛移默化之下,這些火銃兵和炮兵個更傾向於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