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炮兵對決(上)(第1/2頁)
章節報錯
吳三桂沒好氣地瞥了一眼幸災樂禍的孔有德等人,氣呼呼地離開了大帳。
洪承疇見狀也忍不住偷偷地唉聲嘆氣,以往這種情況他在明軍中見得多了。自從他為滿清效力以來,還是第一次看到清軍出現這種情況。
滿漢不和,漢將內部也不和,這在戰前乃是不祥之兆,洪承疇對清軍的這次總攻並不看好。
遲遲拿不下一個小小的聊城,多鐸心裡也很著急。之前迅速拿下武城、臨清給了多鐸一種聊城也能順勢而下的錯覺。現在看來是他誤判了這股明軍。
他也不得不承認聊城內和他交戰的明軍將領非常有頭腦,對戰場形式的判斷非常準確,及時將兵力集中在聊城,重點守聊城。
不然他多鐸還可以分而擊之,集中優勢兵力,逐個攻破。
聊城就像是一根釘子,死死地釘住了多鐸南下的道路,想要大規模南下取江南。運河至關重要,沒有運河很難將南進近十萬大軍所需的糧草軍械及時運達。
要下江南九不得不拿下運河,而要拿下運河就不得不拿下聊城。
不肯讓八旗兵跟漢軍一起攻城多鐸另有苦衷,他此前在衡水被全殲了五個牛錄,正白旗元氣大傷,因此他現在對滿洲八旗兵的使用不得不慎之又慎,儘量減少滿洲八旗兵的傷亡。
滿洲八旗兵要是實力大損,這些二臣漢將必然動什麼歪心思。
“平西王,豫親王要我等主攻,依平西王之意,我等該如何是好?”高第問吳三桂道。
“豫親王既然都下了軍令,吳某又能如何?”吳三桂苦笑道。
“孔有德等人的漢兵不下我等關遼軍,他們攻城尚且傷亡慘重,咱們也不會好到哪裡去。豫親王又不派八旗兵助戰,想要拿下聊城,恐怕不易。”高第說道。
“我等見機行事便是。”
“見機行事?”
“咱們不是在陝西拉了不少壯丁和順軍降卒嗎?讓他們打頭陣,要是能拿下聊城自然是最好不過。
要是拿不下聊城,關遼精銳也不可出擊,你我二人乃是新附大清之人,能身居要職,皆因我等手握重兵,若是沒了兵,咱們在大清什麼也不是。”吳三桂說道。
“平西王所言有理。”高第深以為然。
多鐸期待已久的西洋神炮終於運抵聊城城下,這些西洋神炮當初是隨南進大軍一起出的京師城。
只是這些西洋神炮太重,走的慢,雖然是裝船沿運河拉下來的,但還是沒趕上多鐸的行軍速度。
二十門西洋大炮一門不少地運抵聊城,多鐸非常高興,讓孔有德的炮兵佈置炮兵陣地,準備轟擊聊城城牆。
孔有德對火炮的佈置非常小心,此前清軍不是沒有火炮,孔有德隨軍也攜帶了西洋小炮。
不過他構築起來的炮兵陣地全部都被城內的明軍炮兵破壞,西洋小炮也多數被明軍的炮兵打報廢,這些明軍炮術之精準讓他大開眼界。
由於有了前車之鑑,孔有德這次將二十門西洋神炮佈置的比較分散,以避免這些火炮被明軍炮兵摧毀。
當然,相比這些西洋神炮,孔有德更在乎自己的這些炮兵,這些炮兵可都是身經百戰的老炮兵,死一個就少一個。
多鐸對孔有德將炮兵陣地構築的如此分散感到非常不滿。他是要讓這些西洋神炮齊射,直接轟塌聊城的城牆,然後效法太原之戰從城牆缺口直接攻入聊城。
“豫親王,明軍炮兵炮術非常準,炮陣要是太集中,咱們的炮陣容易讓明軍炮兵給端了。”孔有德十分為難,向多鐸解釋道。
“炮陣如此分散,如何擊毀聊城城牆?這二十門西洋神炮必須集中使用!”
多鐸可不管這些,他已經被遲滯在聊城城下多日,大清的糧草有限,要是不能儘早拿下聊城,打通運河,要想再次伐明最快也要等到明年。
戰事拖的越久,對大清越是不利,想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入主中原,速戰速決是大清唯一的出路。
多鐸的態度非常堅決,孔有德沒辦法,只能聽從多鐸的命令將二十門西洋神炮集中起來使用。
不過孔有德還是儘量選了一個比較隱蔽的地方,將炮兵陣地構築的更為堅固,在炮兵陣地前方用沙石壘砌起一道矮牆,以減少明軍炮兵炮擊所帶來的殺傷。
聊城內的明軍很快發現了清軍的異動,李定國喊來三個炮兵哨的哨長,讓他們觀察清軍的炮兵陣地。
“清軍將這麼多火炮集中起來使用,是想要轟開咱們的城牆。”
炮兵哨甲哨哨長譚思文一眼就看破了清軍炮兵的企圖。
“炮兵能否拔掉清軍的炮陣?”李定國問道。
李定國最擔心的便是清軍的炮兵,清軍使者唯一說對的一句話便是清軍的火炮連太原的城牆都能轟塌,更何況這聊城的城牆。
聊城的城牆確實不如太原的城牆堅固,清軍的西洋大炮的威力不容小覷。
聊城要是城牆完好,李定國有信心堅守到底,要是城牆破損那就不好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