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七章:孰對孰錯(第2/2頁)
章節報錯
“閩王交代小人的事情小人已經辦妥當。”孫恆朝朱琳澤拱了拱手,說道,“小人此番採買了兩千五百杆倭人鳥銃,都是質量上佳的鳥銃,只是倭人坐地起價,平日單價十兩銀子不到的火銃,硬是提高到了十五兩銀子一杆。”
讓日本鬼子給狠狠宰了一刀,這讓朱琳澤非常不爽。這筆賬日後遲早要跟日本人算,讓日本人加倍奉還。
朱琳澤的火銃本來就不足,衡水一戰又有不少火銃在戰鬥中折損,火銃的缺口就更大了。向倭寇購買火銃也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總比讓士兵拿著燒火棍上戰場強。
不過現在原料和工匠的問題都解決了,竹塹和南京兩地兵工廠很快就能實現產能的大爆發,只要扛過這陣子,就不用再為火銃發愁了。
朱琳澤從箱子裡拿起一杆倭寇的倭寇在手裡把玩了一番,確實是上好的鳥銃,不過質量還是不如朱琳澤自家生產的鳥銃。
他的兵工廠對火繩槍的製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大廠流水線嚴格把關出產的火器質量肯定要比倭寇私人小作坊出產的火器好。
朱琳澤軍中裝備的鳥銃雖然是以倭寇的鳥銃為藍本改進而來,不過和倭寇的鳥銃有著諸多不同之處。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朱琳澤自產的火銃有槍托,更符合人體工學,持握起來更為舒適。
再有便是朱琳澤自產的火銃槍管更長,口徑比倭寇的鳥銃要更大。
槍管更長是為了提高射擊精度和射程,口徑更大則是為了提高鳥銃的殺傷力。
倭寇身材矮小,承受不了太大的後坐力,因此只能將火銃的口徑做小。漢人的身材要比倭寇高大健碩,將口徑做大一些自然是沒什麼問題。
這批火銃朱琳澤只是拿來應急用的,解決武器的有無問題,後續他也不可能為了這一批買來的鳥銃單獨開一條生產線生產合適的彈藥,徒增後勤壓力。
朱琳澤取來一張四萬兩的銀票,交給孫恆,讓孫恆自己拿去兌銀子。
孫恆惶恐地擺手道:“雖然倭寇坐地起價,不過兩千五百杆火銃也要不了這麼多銀子。”
“多的就當是給你的賞錢, 給本王辦事,本王不會虧待你。”朱琳澤說道。
除了和西班牙人的貿易之外,朱琳澤也在積極開拓和日本方面的貿易。
此時的日本也是產銀大國,日本流入大明的白銀也非常可觀。日本的石見銀山可是開採到了昭和年間才封山禁採的,其存銀自然非常可觀。
孫恆也替朱琳澤跑了幾趟日本航線,辦事還算利索,這點蠅頭小利,朱琳澤沒必要和孫恆斤斤計較。
“我家東主有意麵見閩王,但擔心冒昧上門被拒之門外,因此讓小人來傳個話,我家東主也說了,這些鳥銃,就當是給閩王的見面禮。”孫恆低頭說道。
“你家東主既是想見本王,等本王北伐歸來之時,你帶他來見本王便是。”朱琳澤說道,“本王從來都講究公平買賣,不會白拿你們的東西。”
為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選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11章 孰對孰錯)閱讀記錄,下次開啟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回到南明當王爺》請向你的朋友(QQ、部落格、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