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登極(第2/2頁)
章節報錯
限制各大兵工廠產能的,除了鐵礦之外,便是熟練的工匠了。
雖然朱琳澤在竹塹和南京也開設了專門培養各色工匠的技術學堂,不過出師還需要一段時間。
就算出師,這些新培養的工匠生產效率也無法和熟練的老工匠比肩。
要想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各大軍工廠產能,最立竿見影的辦法就是招募現成的成熟工匠。
南直隸的工匠都被朱琳澤招募的差不多了,朱琳澤只能打外省工匠的主意。
好在這次北伐在北方蒐羅了不少現成的工匠,這些工匠也可暫時緩解各大軍工廠人手短缺的燃眉之急,提高各大軍工廠的產能。
幾千閩王軍肯定不能夠阻止住清軍南下的鐵蹄,高傑、左良玉等人的兵馬可以互為倚仗,但不能完全相信他們。
順風仗這些人樂得跟在你後面撿便宜、撈軍功。但戰場風向一旦對己方不利,這些人賣起隊友來也絲毫不拖泥帶水。
朱仙鎮一戰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仗還沒開打,左良玉見形勢不利就溜之大吉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要想阻擋清軍南下還是要靠自家訓練出來的閩王軍。
從山東俘虜來的大順軍可以甄選出三千名新兵,衡水城的幾萬難民中也能挑出一些素質尚可的新兵。除此之外江南當地也能招募。
朱由崧藉著北伐勝利的東風以及衡水大捷順利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朱琳澤在江南的聲望也是如日中天。
個別地方甚至出現百姓只知閩王而不知聖上的情況。
以朱琳澤目前在江南地區的聲望以及在江陰積累下來的良好口碑,兵源自然是不用愁的。
讓朱琳澤發愁不是兵源不足而是士官,也就是基層軍官的嚴重不足。
講武堂三期的一百多名學員還有三個多月就能畢業,且不說朱琳澤等不等的氣,就算等得起,這一百多名學員也不能滿足朱琳澤的擴軍需求。
李定國和馮雙禮之前都向朱琳澤提出過講武堂的問題,講武堂學員的培訓週期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學員文化底子薄,要花很大一部分時間去識文斷字。如果能夠招募文化底子雄厚的學生進入講武堂,培訓速度將會大大加快。
說白了李定國就是讓朱琳澤直接招募讀書人,朱琳澤也正有此意,直接招募讀書人的確能省下不少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直接向他們灌輸步兵操典上的知識。
朱琳澤找來沈漣,讓沈漣在《大明日報》上刊登閩王軍講武堂的招生廣告,招募30歲以下的讀書人加入講武堂,要求也很簡單,只要他們能識文斷字就行。
至於功名,朱琳澤也不希望招募太多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有功名在身,腦子裡的思想包袱重,酸腐之氣也重。朱琳澤要的是能上陣指揮打仗的基層軍官,而不是酸溜溜的秀才。
要是這次能夠招募到足夠多的熱血知識青年,他就可以開辦一期速成班,以解決基層軍官不足的問題。
原來的講武堂總教導李定國現在身處抗清前線,不可能回來繼續帶講武堂的學生了,不過馮雙禮被他從前線降職撤了回來,就讓馮雙禮暫時先當這個總教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