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多爾袞之怒【3k】(第1/2頁)
章節報錯
京師城。
這座雄偉的城池在崇禎十七年三易其手,現在這座城池的主人是多爾袞。
山海關之戰後,多爾袞在山海關做了短暫地休整便直入京師城。
京師城的百姓還不知道吳三桂已經降清,而以為吳三桂殺退了大順軍,從大順軍手中奪回了太子朱慈烺,送回京師城即位。京師城的官員遂而準備了皇帝滷薄法架出城接駕。
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最後他們接到的居然是滿清攝政王多爾袞,當時很多官員就被嚇跑了,不夠還是有少數厚顏無恥之徒,直接將錯就錯,將多爾袞接進紫禁城殘存的武英殿,拜倒在多爾袞腳下。
和前幾次入關劫掠不同,這次入關多爾袞打的是為崇禎復仇剿賊的口號,在吳三桂這條好狗的引路下,一路進軍非常順利,沒有遭受到什麼抵抗,北直隸的州縣望風歸附。
清軍雖然在軍事上的進軍非常順利,但政治上在京師城卻碰了釘子。
京師城很多衙門的前明官員在李自成進入京師城之前就被閩王轉移到了江南。
這讓多爾袞非常頭疼,京師城遠離根據地盛京,從盛京運輸糧草軍械頗費周折,不如就地徵收來的方便。
但問題就出現在這裡,京師城的很多衙門目前處於癱瘓狀態,根本無法維持正常運轉。糧草等物自然是難以徵收。
京師城的武庫原本是存放了不少軍械糧草,但李自成離開京師之後,將帶不走的糧草軍械以及各色輜重全部都付之一炬,清軍雖然拿下了京師城,但也沒能夠在京師城獲得多少給予。目前清軍消耗的還是從關外帶進來的糧草。
眼下前線的清軍已經出現了糧草告急軍械不足的情況。
要是京師城的各大衙門還不能運轉起來,不能在北直隸就地徵糧,他就只能讓八旗子弟就地打糧了。
但眼下他們大清在北直隸的統治還不穩固,要是就地打糧,勢必激起北直隸民眾的反抗。
這讓多爾袞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繼續窮追猛打吧,糧草軍械告急。放緩進軍步伐吧,又給了李自成休養生息的機會。
大清立國於苦寒之地,軍力雖強,但國力並不強,這些年是靠劫掠明朝才撐到了今天。
大清國的國力不足以支援和李自成長久作戰,唯有速戰速決,才是對大清最有利的。
“範先生,北直隸的糧草何時能收上來?前方的八旗將士缺糧缺的緊。”
多爾袞目不轉睛地盯著范文程這位大清第一漢臣。
入關漢人,武人以吳三桂為第一功臣,而文人當屬范文程為第一功臣。
當初在盛京,滿清高層為是否乘機入關爭論不休時,范文程的奏疏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促成了攝政諸王在是否入關的問題上達成了一致意見。
范文程說道:“奴才雖奉主子之命,大張榜示,令在京內閣、六部、督察院等衙門以原職隨同滿官一體辦事,不限前明官員亦或是流賊之官員。
只是缺額甚多,不少身居要害衙門的官員都到了南京,若想京師各衙門照常執行,尚需時日。”
多爾袞不悅道:“你這裡等得,前方的八旗將士可等不得。滿官難道就不能幹那些漢官乾的事情?”
滿官還真幹不了漢官才能乾的事情,滿官初到京師城,語言不通,各衙門的章程也不通,辦起事來就是兩眼抓瞎。要想讓各衙門以最快的速度運轉起來只有任用原來在職的漢官。
心裡雖然這麼想,不過也不能這麼直接地跟主子說,以免主子不高興。
“京師的衙門分工較之盛京更為細緻,滿官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適應,最快的辦法還是仍用原職官員。”范文程低頭說道,“本來很多衙門空缺的職務奴才都找著人了,但是這一紙檄文傳入京師之後,很多官員一聲招呼都不打,便辭官而去。”
“哦?”多爾袞聞言不禁皺眉問道,“是何檄文?”
范文程拖著醜陋的金錢鼠尾跪伏於地,將一份《大明日報》上呈多爾袞。
多爾袞接過覽閱了起來,等到看完《奉天討奸伐奴檄》,多爾袞強壓住內心的怒火,這才沒在一眾漢人臣工面前失態。
“此檄勝過一萬雄兵。”
惱怒歸惱怒,多爾袞也不得不承認這紙檄文寫的很有水平,直擊他們滿人的要害。
他們入關之所以這麼順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打著為友邦為鄰邦君主復仇討賊的旗號,漢人們對他們滿人入關才沒那麼大的抗拒心理。
這紙檄文可以說是直接揭穿了他們的陰謀,那些原本在大清衙門做事的漢官看了這紙檄文後辭職也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