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前便可以量產了,只是王爺要求高,要求咱們研究所的匠人......研究員凡事要做到精益求精。因此一些小問題屬下們也不敢怠慢,這些小問題解決之後此炮就可以量產,王爺再給咱們十天的時間便可。”龐三炮說道。

“說的好,你們這些研究員都是匠人出身,本王希望你們做任何事都能秉持這種工匠精神,把每一件事都做到精益求精,盡善盡美。”

“屬下謹遵王爺教誨。”

“手雷可以量產否?”

朱琳澤打算組建擲彈兵,因此他非常關心手雷的研製情況,手雷不僅可以給擲彈兵用,也可以用來守城。這是朱琳澤此行的主要目的。

眼下他的敵人無論是滿清、大順還是大西的兵都要必大明的兵戰力強。正處於敵強我弱的階段,大順和大西的餘部往後可以爭取來一起抗清甚至將其餘部改編,但滿清是死敵。

滿清南下,他還是要以防禦為主,要是手雷能儘早研製成功投入量產,用來守城可以說是如虎添翼。

大明朝火器發達震天雷、地雷等物早就有了,只是因為大明朝匠戶制度的頑疾,製造出來的火器問題重重,不堪使用。很多明軍不是讓敵人殺死的,而是被自家的火器給坑死的,久而久之形成惡性迴圈,那就是明軍寧可使用冷兵器也不願使用要命的不靠譜火器。

“王爺請隨屬下來。”

龐三炮對此早有準備,來到一處乾燥的倉庫,倉庫的牆面上刷著:軍需重地,嚴禁煙火的字樣,大門的頭頂還懸掛著朱琳澤社稷的禁菸火的圓形木牌。

龐三炮拿出隨身攜帶的鑰匙開啟大門,朱琳澤讓身邊幾個身強力壯的親隨進去將裡面的東西搬出來。

親隨們合力將幾個木箱子抬了出來,每個箱子內的鐵殼球大小不盡相同。

“按照王爺的要求先做了一批手雷,不同箱子內的手榴彈大小重量不一,輕小的手雷士卒們可隨身攜帶,重的可用來守城投擲。”龐三炮說道,“只是這些手雷存放不易,鐵殼子裡的火藥容易受潮啞火,這在南方是個大問題,若是在京師等北方乾燥之地,便沒有這個問題。屬下正在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朱琳澤檢視木箱子上的紅字,這些手雷重量從一斤到十幾斤的都有。

朱琳澤拿出一個兩三斤的黑色手雷在手上掂了掂,只覺十分沉重,隨即將手雷放了回去。

“若是士卒手持此物野戰投擲,非身高體壯計程車卒不可勝任,只要個子高,長的壯計程車卒才能將這手雷丟的遠,若是丟的近了,容易傷及己方士卒。”龐三炮說道。

“手雷扔不了太遠,投擲手雷之時敵人只怕已經是近在眼前,因此對投擲計程車卒也是個考驗,凡此種種,若王爺想用手雷野戰殺敵,只有身高體壯且身經百戰的悍勇老卒才能擔此重任。”

龐三炮的這番話還是很有見地的,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歷史上各國的擲彈兵都是精銳部隊,對身高都有硬性要求,比如法國大革命時期普通的火槍兵身高165cm即可,騰躍兵甚至只要162cm,但是擲彈兵則要求170cm以上。

至於後人津津樂道的拿破崙身高問題,那是大英帝國的傳統藝能,刻意貶低這位法國勁敵的形象。

拿破崙在同時期的法國男性中說不上高,但也絕不算矮,算是中規中矩的身高。

朱琳澤讓隨行的親衛們拿稻草紮了幾個稻草人,脫下身上的盔甲罩在稻草人身上。

這些親隨知道朱琳澤是要拿他們的盔甲試這手雷的威力,他們的盔甲實驗完多半是要毀了,因此個個都心懷不捨,但閩王命令都下來了,他們只能堅決執行。

朱琳澤的親隨身上的甲冑都是上乘的甲冑,防護效果要比普通計程車兵穿的要好,要是這手雷的破片能破這些上好的甲冑,普通的甲冑自然是不在話下。

朱琳澤看出了這些親衛心疼他們的盔甲,士兵愛惜自己的裝備是好事。朱琳澤答應他們回頭給他們換更好的甲。

稻草人紮好後,朱琳澤並不急於測試手雷的殺傷力,而是先測試手雷能投擲多遠,朱琳澤先選了四斤重的手雷作為實驗物件。從隨行的親衛中挑選出比較高的,不燃引線進行投擲。

可能是因為沒有掌握好投擲技巧以及選用的手雷重量過重的緣故,幾次測試下來的效果並不理想,投擲成績最好計程車卒也僅僅只扔出二十五米的距離,多數計程車卒投擲成績在二十米左右。

朱琳澤後世丟過手雷,但後世的手雷輕便,投擲方法和這種傻大黑粗原始的手雷大相徑庭。他後世投擲手雷的經驗並不能用在這些原始手雷上。

四斤重的手雷用於野戰投擲並不合適,他的這些親衛身體都是士卒中的佼佼者,也僅僅只能投擲20米左右的距離,尋常士卒頂天也就扔個十幾米。

這個距離並不安全,再者,戰場上的不確定因素更多,投擲距離只會更近。擲彈兵並不只攜帶手雷,他們也要和尋常士兵一樣攜帶作戰裝具和武器,四斤重的手雷也帶不了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