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鐵與馬【3k】(第1/2頁)
章節報錯
斷了高傑藉著屯戍江北的名義駐軍揚州的念頭,高傑雖心下不悅,但也不敢多說什麼。
高傑現在的軍糧草料都靠朱琳澤接濟,正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短。
歷史上由於史可法在擁立問題上猶豫不決,最終大權旁落,造成四鎮軍閥加上一個左良玉擁兵自重要挾朝廷的局面並未在這個時空重演。
從京師南下的京官大都站在沈廷揚這一邊,在朱琳澤的撮合下一開始就堅定地表明瞭他們的擁福立場,分享了定策之功,除了他自己和左良玉,其餘的軍閥暫時還不敢要挾朝廷。
朱琳澤也坦然接受了自己的軍閥身份,除了披了一層藩王的皮之外,對新皇帝朱由崧而言,朱琳澤和左良玉並無本質區別。
林永等閩東商人哭喪著臉來找朱琳澤,他們幾個月前前往升龍、占城等地採購稻米和稻種,本來一切都很順利,沒想到在返程的時候在潮州馬耳澳附近被劫了,林永還是抱著浮桶,漂流到岸上逃進潮州府這才撿回了一條命。
林永等人一路上都很小心謹慎,恨不得貼著海岸線走,朱琳澤翻開地圖檢視了一番,馬耳澳距離陸地不過十幾二十裡的距離,往東北再走兩三百里的水程就是漳州府的海域。
朱琳澤不相信哪幫海寇會這麼不長眼,敢在鄭芝龍老窩眼皮子底下搶劫。
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搶劫他糧船船隊的不是什麼海寇,就是鄭芝龍。
從崇禎十六年年底開始,彼時還是福建巡撫的張肯堂明令禁止閩省的糧食出海,實際上福建的糧食還是源源不斷地流向臺南地區,只是不許流入竹塹罷了,明顯就是和鄭芝龍勾結針對他朱琳澤。
張肯堂不僅僅只是在糧食這一項上卡他,就連閩鐵鐵料,張肯堂也扣了他好幾批,最後還是將鐵料打製成農具,張肯堂這才不得不答應放行。
由於鐵料輸入受限,導致了朱琳澤從一月來火器產就一直提不上去,至今燧發槍的產量也才堪堪裝備了四個哨,遠低於朱琳澤的預期。
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既然鄭芝龍在暗地裡使絆子,朱琳澤自然要還以顏色。
閩王要開府的訊息已經從南京傳向江南各地,不少人已經蠢蠢欲動,想要成為閩王的幕僚。
閩王乃是第一定策元勳,手握強軍,目下乃是新朝最炙手可熱的人物,江南地區的不少人已經開始蠢蠢欲動。
眼下朱琳澤還不打算這麼快開府,他打算暫緩開府,先去一趟竹塹視察一下這四個多月來竹塹的發展情況。
陸聞達來信說五月初就有五艘四五百噸級的小型佛郎機船,也就是蓋倫船就能下水了,朱琳澤也想親自看一看這五艘中西造船技術結合、東西方船匠攜手合作造出來的串串船到底如何。
要是竹塹的發展狀況穩定,朱琳澤打算將陸聞達調到身邊,他身邊像陸聞達這種辦事利索,又值得信任的人並不多。李定國也要調回來,李定國留在竹塹太屈才了,日後經營江北抵禦滿清南下需要作戰經驗豐富、才能比較出眾的軍官在前線坐鎮。
此前是擔心鄭芝龍瘋狗瘋起來亂咬人,不得不將陸聞達和李定國留在竹塹。然而今非昔比,鄭芝龍要動他這位新朝定策元勳的地盤,動手前他也得掂量掂量。
林永說安南的稻米非常便宜,稻穀一石只要十三四兩,還是質量比較好的稻穀,這讓朱琳澤非常心動。
從馮元飈那裡坑來的五萬石糙米總有吃完的一天,竹塹在剛開發的這幾年,田地多是生田,產量遠不能和熟田相提並論,能夠輸出的稻米有限。同時還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災害對稻秧的影響,竹塹稻米的產量更是難以確定。
朱琳澤必須想辦法開源獲取稻米,占城和紅河三角洲這兩塊優質的稻米產區,朱琳澤並不打算放棄。
朱琳澤的目光落在瓊州府的崖州,其位置大概在後世海南島的三亞。
竹塹礦藏並不豐富,除了煤礦和矽砂,至今他在竹塹的勘礦隊也沒找到什麼有價值的礦脈。
竹塹的煤礦現在不僅能夠滿足自用需求,還能出口。至於矽砂,得益於竹塹優質的矽砂,為竹塹開啟了玻璃產業的大門,光學產業也因此受益,甚至已經能夠生產單筒望遠鏡了,只是朱琳澤還沒見過實物,不知道自產的望遠鏡效果如何。
望遠鏡快有了,吳又可從崇禎十五年開始就心心念唸的顯微鏡也不遠了。這玩意兒要是能整出來,能開啟吳又可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煤礦、矽砂這兩樣礦石遠遠不能滿足朱琳澤的需求,朱琳澤現在迫切的需要鐵,尤其是比較優質的鐵礦,現在去澳大利亞為時尚早,但他可以去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