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黃得功之外,上表支援朱由崧監國的高傑、劉良佐、劉澤清等人也都封了伯。

左良玉對此表現的非常大度,原因也很簡單,他給他兒子撈了一個武昌總兵,而他的兵力又冠絕五鎮之首,還是定策元勳,左良玉沒什麼不滿的。

內閣除了史可法這個首輔和沈廷揚這個次輔之外,從北京來的戶部尚書倪元璐仍任原職,加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原京師工部尚書範景文現在是四朝老臣,德高望重,崇禎朝就是閣臣,因此範景文仍任原職,入閣辦事。

歷史上範景文是崇禎朝殉國的二十多個大臣中最早殉國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殉國的閣臣。

範景文能活到現在得益於朱琳澤勤王之時,讓金勝進京師將範景文等人帶到了南京。

原左都御史李邦華任吏部尚書,入閣辦事。

姜曰廣為禮部侍郎、王鐸為禮部尚書、張慎言吏部侍郎三人均領東閣大學士入閣辦事。

東林黨人雖然此前反對朱由崧監國,朱由崧對此非常反感,但朱由崧還是不得不用東林黨人,畢竟東林人在江南的影響太大了。

東林黨人看似在內閣有優勢,且內閣首輔也是親東林黨的史可法,但次輔沈廷揚和範景文、倪元璐、李邦華三人身居要職,他們東林一系說不上有優勢。

況且沈廷揚背後還站著閩王、左良玉和高傑,有軍權為沈廷揚背書。

最慘的還要數馬士英,馬士英雖然加了個東閣大學士,但考慮到馬士英掛名逆案,最終還是沒能夠入內閣。

百官的焦點聚集在閩王開府治事上,閩王開府治事,也是朱由崧的一塊心病,奈何他監國就是閩王和左良玉給扶上來的,現在他也離不開閩王。

再者,沈廷揚、倪元璐、左良玉、高傑等人旗幟鮮明地支援閩王開府治事,朱由崧只能將反對閩王開府治事的聲音壓了下去。

不得不說,朱由崧的這一套封賞比較得體,沒有讓朱琳澤、沈廷揚一系過於坐大,也關照了東林黨人,雙方因此取得了一個微妙的平衡。

廷推結束,朱琳澤大搖大擺地在東林諸公憤憤的眼神中走出了武英殿。

他可是自國初削藩之後,第一個上武英殿廷推議政的藩王。

不過相比政治,朱琳澤現在更關心軍事。

弘光朝的政治,朱琳澤打算交給沈廷揚等人去打點,這樣他就能專注於秣兵歷馬,增強自身的軍事實力。

明年清軍就要南下,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歷史上的江北四鎮靠不住,左良玉也未必靠得住,想要擋住清軍還得靠他自己。

他目前最大的問題的就是兵員太少,弘光朝的朝局現在既然已經穩定下來,後續他就可以著手大規模的擴軍。

講武堂二期的五十多名畢業生肯定是不夠用的,三期講武堂朱琳澤打算擴招至兩百人,最好能夠速成。

江南的八府一州是財賦重地,說什麼也要保住,只要能夠將這八府一州撰在手裡,事情就大有可為。

這也是為什麼朱琳澤寧可犧牲沈廷揚當首輔的機會也要讓資歷遠遠不夠擔任浙直總督的祁逢吉擔任浙直總督一職。

至於廣東和福建這兩個僅次於江南的財賦重地,朱琳澤不是不想抓在手裡,鄭家在南京的利益代言人鄭鴻逵力薦福建巡撫張肯堂就任閩廣總督,東林黨人也在後面推波助瀾,就連和鄭芝龍有舊情的倪元璐也支援張肯堂就任閩廣總督。

多方壓力之下,朱琳澤只能讓出閩廣總督這個位置。

剛剛出武英殿,就見黃得功憤憤不平地嚷嚷,對封賞表示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