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艘順風而行的荒木船和末次滿帆浩浩蕩蕩地向竹塹港駛去。

朱印船是這時期日本海船的代表,雜糅了中日歐三國的造船技術拼湊而成。

朱印船的船體結構和中國的福船大同小異,而船尾的式樣、尾樓以及瞭望塔、舵面佈局則是學習西洋人的小型蓋倫船,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不知道日本人是不是對箭樓有執念,朱印船的船首高且寬,佈置了一個很大的船首箭樓。

雖然高聳的箭樓有利於佈置火炮以及火銃手站在上面進行火力輸出。

但是這卻極大地影響了朱印船的航行速度。

這些朱印船的船比較大的船長約二十間,也就是四十米左右,寬度八到九米不等,排水量從一百噸到兩百噸不等。

這些船隻效能引數不要說和同時期的歐洲海船比非常落後,就連同時期大明的海船效能都足以吊打日本朱印船。

日本人將這一“先進的”船型稱之為日本前,意味日本最先進的海船,是為這個時期日本造船業的驕傲。

此時的日本不僅造船業落後,航海人才也極度匱乏,這些朱印船上還僱傭了少量西洋水手掌舵操帆。

朱印船距離竹塹港越來越近,島津十四郎已經能透過單筒望遠鏡看到竹塹港的燈塔,以及七艘在竹塹港港口外嚴陣以待的海鯊級戰艦。

論體積,海鯊級戰艦還要比朱印船小一些,島津十四郎對這些船型奇特的小船不屑一顧。

“就這七艘小船能裝多少人?”島津十四郎不屑一顧地說道,“我們可有十八艘大海船!”

“鄭將軍說竹塹還有三艘大福船,怎麼沒看過明國的大福船?”另一名倭寇頭子安田奈久四處搜尋,都沒發現大福船的蹤跡。

“躲進港口了,這些明人,還想避戰保。”島津十四郎四下搜尋,終於看到在港口內露出高高桅杆的大船,“不過這樣也好,打下竹塹這三艘完好無損的大福船就是我們島津家的了!將這三艘大福船開回長崎,家主一定會很高興!”

朱琳澤給出的戰術是分散迎敵,不混戰,因此在港口外迎戰的七艘海鯊級戰艦沒有結成整齊的隊形,而是毫無章法地胡亂航行,彼此之間的間隔非常遠,以分散日本海船。

但這在島津十四郎眼裡,則是烏合之眾的表現。對這些船比自己小,船身比自己敵的明國艦船嗤之以鼻。

面對這樣的小船,只要命令自己的朱印船撞上去,居高臨下一陣火銃、弓箭輸出之後,就可以直接跳到他們的船上,讓島津家的武士們將船上的明國水手清理乾淨。

島津十四郎甚至覺得自己的十八艘朱印船全部去對付這些明國小船太過浪費。

島津十四郎決定讓安田奈久先率領五艘朱印船登陸,佔領港口,摧毀港口上的簡陋炮臺,以為後續大部隊的登陸掃清障礙。並特地囑咐安田奈久,竹塹的明國王妃要給他留著,其他的人不許碰。

安田奈久也不把這些明國艦船以及明國計程車兵放在眼裡。

幾十年前他們的爸爸、爺爺就曾跟隨明國海商在明國的沿海地區劫掠,從他們的父輩和祖輩們的口中得知,明朝的兵丁除了戚繼光和俞大猷的軍隊不能惹之外,其他的明軍都是刀都拿不穩的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