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南安【二更】(第1/2頁)
章節報錯
“好啊!好啊!”
朱琳澤連著將這份文書反覆讀了好幾遍,雖然這份文書通篇都是在將澎湖的對於福建海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開發澎湖,如何戍守澎湖,並且和洋人進行通商。
但觸類旁通,文書中的方法不僅可以用在開發澎湖上,亦可以用在開發臺灣上。
可以說書中的很多建議和朱琳澤現在的做法不謀而合。
“這個沈鐵,現在何處?”朱琳澤問李香君道。
“正在帳外等候。”李香君回道。
“請沈先生進來,不,本王親自去迎沈先生。”
朱琳澤親自出帳將沈鐵迎接至帳中。
“沈某本是閩省一小吏,不瞞王爺,這文書乃是天啟元年,紅夷人入臺之時,沈某給時任福建巡撫南居益所上。”
沈鐵身材瘦削,眼神犀利,兩鬢已經有了斑斑白髮。
“當年南巡撫對沈某的此疏嗤之以鼻,沈某聽聞南陽王奉旨開臺,特來將當年嘔心瀝血所成之書獻與王爺,希望能在王爺這裡討一份差事。”
澎湖不僅是漳州、泉州的門戶,也是臺灣的門戶。當年沈鐵主張經營澎湖以屏護漳泉二州的提議如果能付諸實施,東南海疆斷不至於有今天鄭氏一族獨大的局面。
沈鐵想要在朱琳澤這裡謀一份差事,朱琳澤正求之不得。他現在十分缺乏能夠處理民政的人才。
沈鐵有過當吏員的經歷,讓沈鐵暫時先協助陸聞達處理民政,日後要是能力出眾,在予以重任。
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安海港。
往來的商船絡繹不絕,這些商船有前往南洋的、也有前往的東洋的商船。
除了中國商船之外,偶爾也能見到日本的朱印船,這些商船的航線和所搭載的貨物不盡相同,但這些商船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這些商船的桅杆上都懸掛著鄭家旗。鄭家旗是這片海域上的護身符。
鄭芝龍早年熱衷於在臺灣屯坑,但鄭芝龍屯墾臺灣的目的並不單純。
臺澎兩地在明末是倭寇與海寇們的歇腳之處,鄭芝龍海寇出身,他開發臺澎的目的也不過是將臺澎兩地變成他的棲身之所。
如今臺澎地區已經有了數萬閩南移民,鄭家在臺灣的根基已然穩固。鄭芝龍對開發臺灣已經沒有了當初的熱情。
屯墾前期需要巨量的資源投入,且回報週期漫長,效益遠不如海貿。
如今鄭家在這片海上一家獨大,再無本土勢力能和鄭家爭鋒,就連船堅炮利的西洋人對鄭家也是忌憚三分。
“南陽王不足為懼,其對海事一竅不通,不過南陽王種田倒是一把好手。”鄭芝豹登上大福船,向鄭芝龍彙報了此行的收穫,“此子經營竹塹,不過是為我鄭家做嫁衣耳。”
鄭芝龍收起手中的單筒伸縮望遠鏡,負手走下望樓。
“你可檢視的仔細了?這個南陽王有多少條戰船,多少水手,多少人馬?”鄭芝龍對鄭芝豹的話將信將疑,“森兒雖然年輕,但森兒看人的眼光不會差,錢牧齋對此子的評價也很高,斷言此子並非庸碌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