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明末二公子(第2/2頁)
章節報錯
朱琳澤的去與留,事關祁逢吉的前程,祁逢吉說什麼也不會讓朱琳澤在這麼關鍵的時候走。
朱琳澤防疫的這些天在疫區足不出戶,對疫民噓寒問暖,在疫民間的聲望很高,眼下南京城除了朱琳澤,沒人能鎮得住這些疫民。他要是走了,如何管束安置這些疫民,也足夠讓祁逢吉頭疼。
“偌大一個南京城容不下一個唐世子,這些江南縉紳早就託朝中人上疏參你了。本官也據實給皇上上了疏,今上聖明,明察秋毫,會給世子一個公斷的。”
沈廷揚也為朱琳澤鳴不平,雖然他也是江南鉅富之家,但他的眼光遠要比這些船上的這些江南縉紳看的長遠。
這些縉紳這麼著急趕朱琳澤無非就是擔心朱琳澤後面萬一留在南直隸附近就藩,少不得要圈佔他們的地。
朱琳澤拿了魏國公的兩千畝地,這對於他們而言就是一個危險的訊號。
只是這些江南縉紳也太小氣了些,想靠一千兩白銀就把他朱琳澤給打發了?
酒過三巡,眾人微醺。
船上的很多人都是東林復社中人,以針砭時弊,討論朝綱為榮。
“當朝有四大失。
朝中佞臣賊子弄權,吏治腐敗,此朝廷之一失也。
武備廢弛,兵不能戰,將不敢戰,擁百萬之師而不能用之,比之趙宋,有過之而不及,此朝廷之二失也。
不恤民生,連年徵餉,以致民生凋敝,流寇肆虐於中州,此朝廷之三失也。
今上之用人,朝三而暮四,委以重任而疑之,過矣。秉自用之術,而積疑人之心,天下豈復有可信者哉?此朝廷之四失也。
有此四失,我大明危矣!若不整頓朝綱,澄清吏治,親賢臣,遠小人,我大明中興無望,社稷不保!”
一名醉醺醺的俊秀士子晃悠悠地站了起來,手中還握著酒盞。
這名俊秀士子就是侯方域,爺爺侯執蒲去年去世,老爹被罷官,原本成竹在胸的鄉試有沒考上。從爺爺輩才發跡的侯家到他手裡已經沒落,沒落到他連李香君的贖身費都付不起。
借酒澆愁愁更愁,幾杯酒下肚,侯方域難以抑制住心中的憤懣。
“侯兄所言甚是!如今朝綱不振,吏治不清,流寇四起,北虜破邊,皆是因為今上親近小人,任用奸佞,致使清流名士無法入朝輔政!若是我等東林復社中人入朝主政,定能力挽狂瀾,拯救大明的江山社稷!”冒襄為侯方域的發言喝彩。
“這些東林復社子弟膽子夠肥,不怕被廠衛拿了去,解送京城砍頭?”
朱琳澤喝著小酒,聽著侯方域和冒襄兩人相互吹牛逼,覺得也挺好玩。
至於他們說的話,權當放屁就好了。
東林黨人排斥異己的手段比起天啟年間的魏忠賢閹黨都有過之而不及。
閹黨在後世名聲那麼臭,還不是這些鐵骨錚錚的東林復社中人降清後著述編書,毫無底線地貶低政敵。
為了使自己的形象看起來更加偉光正,為了給自己降清找一個臺階下。東林遺老遺少在修史著述的時候故意誇大抹黑閹黨,將大明朝亡國滅種的罪魁禍首歸咎於閹黨。閹黨把握朝綱,使得他們這些正人君子無法入朝輔政,那麼為了天下的黎民百姓,投降“大清”這個明主,再造盛世,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不那麼難看了。
閹黨不是什麼好東西,東林黨更不是什麼好東西。
“他們巴不得聖上砍了他們腦袋呢,這樣他們就能夠在青史上留上一筆。”
祁逢吉對這種情況早就見怪不怪了。
“自從萬曆爺年間,南京兵部尚書凌雲翼毆打生員,江南士子赴京上書,促成御史連章上疏彈劾凌雲翼,凌雲翼最終被萬曆爺削職奪銜,江南士風由此大變。
莫說是在這畫舫上針砭時弊,譏諷聖上,他們連縣衙、府衙都敢砸,就連我這個一府父母,平日裡見著他們也得躲著點。”
言罷,祁逢吉內心憤懣,倒了杯酒一飲而盡,以解胸中之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