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崇禎(第2/2頁)
章節報錯
擅離藩地,這不是扯淡嗎?南陽都丟了,留在南陽等死麼。這一點崇禎倒是可以理解。
倒是後面三條,侵佔魏國公良田五千畝,在南京城外鳴銃,險些傷了魏國公的兒子。以及每日炸南京城內的石灰山攪的南京城雞犬不寧,確實過了。
崇禎最在意的是最後一條,擅殺南京吏員,毆打應天府丞,這在崇禎看來是越界,不可饒恕的行為。
一個藩王世子當眾毆打朝廷命官,朝廷威嚴何在?
崇禎又翻到太僕寺寺卿沈廷揚和應天府尹祁逢吉的奏疏,沈廷揚和祁逢吉的奏疏上的內容卻是和以上勳戚們的奏疏截然相反。
所謂的侵佔魏國公良田五千畝在沈廷揚和祁逢吉的奏疏裡則是暫時徵用魏國公良田兩千畝安置疫民,而這兩千畝地原來還是南京衛指揮所下轄的軍屯。
至於炸石灰山則是為了取石灰山上的青石燒石灰用來防疫。
擅殺南京吏員,毆打應天府丞。這條罪名倒非常刺眼,情況屬不屬實姑且不論,就算屬實,疏中葉未說明朱琳澤擅殺南京吏員的、毆打應天府丞的緣由。
宗藩子弟就是再跋扈,也不至於無緣無故地殺官,這其中必有隱情。
沈廷揚、祁逢吉又在疏中言唐王世子朱琳澤防疫得力,協助他們控制住了南京城的疫情,疏中對朱琳澤極盡溢美之詞。
沈廷揚是能臣,運河堵塞之際,力主開海漕,並將海漕漕糧運抵遼東解了遼東的燃眉之急,現在又身負將漕船改為戰船的重任。
相比南京的勳戚,崇禎還是更願意相信沈廷揚的奏疏。
“大伴,唐王世子你可有印象?”
崇禎對這個唐王世子沒有什麼印象,問王承恩道。
“萬歲爺,崇禎九年,唐府罪藩朱聿鍵擅離藩地勤王,被萬歲爺下獄鳳陽,其爵位由其弟唐藩庶子朱聿鏌承襲,崇禎十四年,闖賊陷南陽,朱聿鏌陷藩身死,這唐世子僥倖逃了出來到汝寧投靠了崇王,去年年底,闖曹賊軍又陷了汝寧,唐世子前往南京避難。”
王承恩像是早有準備一般,寥寥數語就將朱琳澤的來歷說的一清二楚。
崇禎沉吟良久,才開口道:“著南京錦衣衛查實清楚,唐世子在南京到底有沒有枉法妄為,查清楚後據實上奏。這件事情,你去安排。”
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相比奏疏上的文字,崇禎還是更願意相信親眼看到的,宗藩子弟的事情可大可小,唐王雖然和血緣關係比較疏遠,但畢竟都是太祖爺的血脈。
崇禎最終還是決定暫時不批覆這些奏疏,先派出他的耳目:廠衛,到南京把這件事情調查清楚後再做定論。
遠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所發生的事情,朱琳澤毫不知之情,但他的心情卻是和崇禎一樣的,沒有太多的喜悅。
崇禎十六年來了,崇禎十七年還會遠麼?
朱琳澤越來越感到時間緊迫。
唯一值得開心的事情就是防疫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
桌案擺放著三張地圖,一張是世界地圖,一張則是中國地圖,準確的說是大明以及周邊地區的地圖。至於最後一張則是臺灣地圖。
這三張地圖是朱琳澤根據從南京城裡蒐集來的資料,再根據自己的記憶畫出來的。
上一世,朱琳澤的理化生成績差的離譜,但政史地的成績卻非常優秀。
他的地理很好,整個世界地圖輪廓以及海洋山川河流就像是印在他腦子裡似的,記得非常清楚,只是憑藉記憶手繪出來的地圖,相比後世衛星測繪出來的地圖,精度自然是不能夠同日而語。
1643年距離他上一世所生活的2021年足足相距378年,將近四百年的滄海桑田,現在的海岸、河流走向和後世未必一致。
雖然這些地圖有著諸多的缺點,但這些地圖在現在的大明估計也就坤輿萬國全圖能夠與之比肩。
可惜他沒有坤輿萬國全圖,記憶力終究還是有限的,朱琳澤對亞洲以外的一些地區,繪製的還是比較模糊。
尤其是歐洲地區的一堆芝麻大小的國家,讓朱琳澤十分頭疼,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將當下歐洲的幾個主要大國、強國在地圖上頭標註出來。
要是有坤輿萬國全圖就好了,如果有坤輿萬國全圖,他可以參考坤輿萬國全圖將世界地圖繪製地更加精確。
但是東亞地區的地圖,尤其是大明的地圖,得益於後世紮實的歷史地理學功底,他繪製的較為細緻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