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小皇帝VS攝政王(27)(第1/2頁)
章節報錯
因為整治過了一批人之後,官場上空出了很職位,說來也巧,今年剛好也是科舉取仕的一年,在開春之前,會試和殿試的議程也被提了上來。
每三年一次科舉,每次取仕三百名。
“今年科舉錄用名額再增三百,著禮部、戶部負責辦理。”明瑾看著交上來的科舉章程,將自己的想法一一說了出來。
等明瑾最終拍板之後,新的章程被傳到了大明各個府縣,以及皇城的告示欄上。
新的科舉章程不僅是錄用的人員增設了一倍的名額,考查的專案從以往單一的八股取仕到多元化發展。
由於考慮到八股取仕由來已久,一下子改革可能會引來天下學子的抵制,明瑾在保留以往的科舉之外,增設了除了四書五經等老一套的考究以外的其他“六藝”的考試。
而這裡的“六藝”就不是以往的君子六藝之類的六藝了,而是工藝、農藝、園藝、禽藝、廚藝、商藝等等,分別對應的是手工創造、農桑手藝、養殖業、商業等等這些,凡是有所特長的都可能會被錄用為官。
這告示一出,就在各層階級中炸開了。
學習傳統四書五經的學子們最先開始反對這樣的改革,說要他們這些寒窗苦讀的讀書人與一群三教九流的人一起參加科舉,這不是有辱斯文嗎?還有就是那些滿身銅臭味的商人也配與他們相提並論?豈不是讓大家都沾染上滿身銅臭?
像這樣的話,從明瑾決定改革科舉開始就一直有人再說,明瑾當時是這麼說的:什麼是三教九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怎麼讀四書五經可以考狀元,其他行業就不行了?還說“有辱斯文”,難道這個世上還有人不吃飯不穿衣,不需要農商工藝這些了?還說商人滿身銅臭味,人家還說讀書人滿身酸儒味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只要是合法合理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得來的錢財,就值得所有人尊重。
朝堂也是尊重讀書人的,讀書人的地位也只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好,但讀書人不是區別於其他行業的職業,反倒是各行各業都可以有讀書人,都應該讀書,當然這裡說的讀書,不僅是說讀四書五經也可以讀農書,工藝書,律例等等有用的書。
而且她增設這些選官的名目,不是要限制大家學習四書五經,而是讓其他行業的人才得到鼓勵,讓百花齊放,共同建設更美好的家國……
明瑾的一番話已經流出,其他階層的人大為讚揚,紛紛歌頌當今聖上是難得一見的明君,很多社會地位底下的階級都覺得這樣的機會難得,都爭著搶著打算好好考出個成績,爭取能成為朝中的一員,對某些讀書人的狹隘嗤之以鼻,一時之間,大明上下掀起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場。
更有不少商人都壓著自個家孩子勒令他們拿出看家本事,有些甚至還準備自己親自上陣,在他們這一行中,雖然錢財來得快,但社會地位一直處於底層,任誰都能來輕賤他們,而他們卻還要笑著受著。他們容易嗎?然而現在改變這種現狀的機會就擺在他們面前,他們能不積極能不支援嗎?
就連街頭上那些小乞兒,也都想透過這次的選拔,希望能得翻身的機會。
……
這次特殊的選拔考試被安排在了二月科舉之後的次月舉行。來自大江南北的能人巧匠在得到地方考核透過之後,會得到所在地頒發的路引和證明,這些人會帶著這些證件湧向大京城。
然,繼科舉舉人進京趕考盛景之後,京城迎來了更加空前盛大的盛景。京城中所有客棧皆無空餘的,甚至還有很多來慢的人沒有地方居住,為此明瑾特意下令為這些趕考的人準備了臨時住所,也因此明瑾的形象在這些人的眼裡更高大上了。
……
經過五天綜合能力和專業知識的考驗,選出了三百名人才,其中一個多年種田的老漢得到一個農業狀元,養殖能手獲得了榜眼,商賈能人獲得了探花之名。
得到授予進士頭銜的這些人,一個個捧著進士證書,激動的哭爹喊娘,爹啊,娘啊,祖先啊,孩兒/後輩不負眾望,光宗耀祖了。
這些人明瑾全部將他們編入了新部門,專門負責研發各自領域的工作。
當然除了這些,傳統的八股取仕錄用的進士們,明瑾也妥善安排了,並沒有因為其他專業人事而忽略了這些寒窗苦讀的莘莘學子,所以即使開始這些學子或多或少有些抱怨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式的“選舉”,現在也已經接受良好。
之後經過時間的驗證,隨著作物種植技術的革新、產量的提高,工藝水平的進步,商業交往帶來的益處……一樣樣取得喜人的成果,大明走向富強的道路,人們回頭一看,才驚覺他們的皇上是多麼的英明和有前瞻性。
這就叫做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