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危機裡確實有機會(第2/2頁)
章節報錯
斷又沒法斷,調解又調解不了,簡直就是個兩頭堵的死結。怎麼辦?人家亞歷山大解死結,是拔出劍來劈開。難道要自己拿出刀把這三個當事人都砍死?解決不了問題,把提出問題的人解決,就等於解決問題了。
可是自己沒這個膽啊!
麻蛋的,你們三兄弟對分家產有意見,關上門打一架,誰打贏了分最多,公平合理。何必出來鬧,即丟你們自己的面子,又給社會增加負擔。
非要個公斷幹什麼!岑國璋忿忿地想著,突然他腦子靈光一現。
可以這樣,既然你們非得要個公斷,我就如你們所願,給你們一個公斷。只是這律法條款,自己記不大清楚,到了縣衙,找宋公亮好好問清楚。
到了縣衙,見到宋公亮在門口焦急地等著。使了個眼色,岑國璋讓人引韋家三兄弟去西廳,自己拉著宋公亮走到一邊。
“公亮,縣尊、縣丞和主簿三位大人,都走了嗎?”岑國璋搶先問道。
“大人,接到報信後,縣尊和主簿兩位大人藉口檢查夏種事宜,火速離衙出城去了。縣丞尤大人藉口有病,躲回家中。”說到這裡,宋公亮遲疑地問道,“大人,是你派人來報的信。”
“是的。這事算我倒黴,撞了個正著。這個時候一定要有擔當,一人做事一人當,千萬不要拖上官下水。這樣的話,萬一你處理不當,上官還能幫你轉圜一二。如果你不懂事,非得要推卸責任,拖上官下水,到時候可就真的要一人承擔責任了。”
聽了岑國璋的話,宋公亮臉色一正,作揖道:“謝大人悉心指點。”
“公亮,你精通刑名律法,我有個律法條款吃不準,想問問你。”岑國璋擺擺手,直接問道。
聽岑國璋說出疑惑,宋公亮想了想,肯定地答道,“大人說得沒錯,國朝沿襲景、陳、盛前三朝律法,源頭出自秦漢,以忠孝仁悌為根基,所以是有這麼幾條律法,只是很少有人沿用。”
說到這裡,他隱約猜到岑國璋的想法,不由驚喜地說道:“大人,要是你解決了韋家三兄弟的家產案子,肯定能名揚江州府和豫章省。這可是瀚博公巡撫豫章時,都沒法解決的麻煩案子啊。”
“瀚博公,誰?”
“當前聖上的帝師之一,翰林院掌院大學士,士林領袖,姓李名浩,世人尊稱瀚博公。四年前豫章大水災,他老人家奉旨巡撫本省。當時韋家三兄弟特意去省府找他申訴,最後無功而返。”宋公亮激動地說道。
“呵呵,我要這個名聲幹什麼?只求把飛來橫禍解決了,再一門心思報答白斯文的恩德!”岑國璋咬牙切齒地說道。
“這事跟白斯文有關係?”
“有關係...”岑國璋一邊往簽押房走著,一邊低聲跟宋公亮解說著。
在簽押房坐定,岑國璋開門見山地說道:“三位賢達,你們確定不要調解,只求一個公斷?”
“沒錯!只求一個公斷,這家產誰該分多誰該分少,只求一個公正審斷!”韋家三兄弟異口同聲地說道。
這時,簽押房門口窗外人頭晃動,滿縣衙的人聽說了這件事,都跑來看熱鬧。
“公亮,把這些人趕走!”岑國璋說了一聲,然後轉向韋家三兄弟,正色道,“三位賢達,既然都確定要公正審斷,本官就斗膽給你們一個公斷。只是需要先聽聽三位的各自陳述,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
“正當如此!”韋家三兄弟連聲答道,然後韋家老大開始,說起自己對韋家的貢獻,侃侃而談,說了兩刻鐘。依次是韋家老二和老三,各個都是理由充足。
岑國璋也聽出來,其實韋家三兄弟並不太在乎家產分多分少。
畢竟他們除了韋家公產之外,早就各自掙下一筆不菲的私產,一輩子富貴是不成問題。他們如此在意,是因為韋老太爺放出的分家產標準,誰對韋家貢獻大,就該分得多。
三兄弟都是要臉面的人,也為了這個家辛苦了半輩子,要是家產分得少,落得個“對韋家貢獻最少”的名聲,肯定不甘心。所以一直糾纏爭鬥到現在。
聽完後,岑國璋再問了一遍,“三位賢達,你們寧可兄弟反目,也要本官一個公斷,把家產分了?”
“是的!”韋家三兄弟毫不遲疑地齊聲答道。
“好,那本官就給你們一個公斷!”岑國璋坐到案桌後面,正了正官服和烏紗帽,一拍驚堂木,大聲道:“韋家三兄弟,既然你們要公斷,那麼本官現在宣佈,審斷如下!”
整個西廳一片寂靜。韋家三兄弟,他們身後的子侄,還有門窗外面支著耳朵的眾人,都凝神傾聽,等待岑國璋從嘴裡吐出他的審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