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君雅眉頭一皺,拿起病歷上的檢查單仔細看了起來,幾分鐘後,他難以置信的放下了檢查單“確實和你說的一樣,胰管要比普通人更加纖細,而且彎曲度也很大,如果吻合不到位,術後胰瘻的風險確實很大。”

趙俊聞言也拿起了檢查單,認真研究了一番,等他放下檢查單時,臉上完全沒有了輕視之色。

他不是裝模作樣在糊弄我們。

他是真的認為胰瘻是這臺手術最難的部分。

而且現在看來,胰瘻的風險確實很高,如果採用常規的手術方式,胰瘻的發生率甚至會超過九成……

“這張檢查單我們早就看過,可誰也沒有發現問題,你,你是怎麼發現的?”趙俊此時內心震撼至極,他可是打算自己單獨主刀這臺手術的,病人的情況他早就偷偷研究了很久,可這個胰瘻的風險他卻從來沒有注意過。

如果自己真的拖到隨君雅放棄手術,那時候病人的情況更差,術中出血風險更高,萬一到那個時候自己才發現病人的胰管極其特殊,術後胰瘻風險很大……

一瞬間,趙俊只覺得毛骨悚然,一股森然的寒意從尾骨直往腦門上衝。

許精誠指了指太陽穴的位置,淡淡說道“思維不同,我跳出了常規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思維,單純從這個病人的特殊性出發,個案研究,具體分析。”

說起來,其實這也不能怪趙俊沒有認真研究病歷,畢竟連隨君雅這位擁有豐富經驗,而且真切關心病人的老教授,不也沒能發現胰瘻的巨大風險嗎?

這兩人和許精誠本質上的差別,還是在思維上。

九十年代的醫生,無論多麼優秀,他們的思維還是受到了時代的侷限,很難從具體的病人出發,觀察病情時還是容易受到固有認知的影響。

亂花漸欲迷人眼,懂得越多,反而越會被限制想象力,侷限在自我的認知中,無法看到那些顯而易見的不同之處。

就像眼下這個病人,不管是趙俊還是隨君雅,都從一開始就把手術的關鍵放在了多臟器切除和消化道重建,不管是談話,還是翻閱病歷時,他們總是帶著這個認知,有目的的去尋找答案。

這樣的思維方式會很有效率,但先入為主的觀念也會讓他們忽視很多細小的關鍵點。

而許精誠卻不一樣。

他來自未來,在未來的臨床,個性化治療已經成為了主題,每位醫生都在這種思潮下不斷糾正自己的思維方式,只為了不錯過自己病人每一個與眾不同的關鍵點。

而往往,這種與眾不同的地方,才是決定這次治療、這臺手術是否順利的關鍵!

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之一,胰瘻,這才是決定這臺手術是否能順利完成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