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的本質就是治癒疾病,但時代在不斷發展,醫療也在不斷進步,對於新時代的醫生,我們應該也要提高標準,如何更好的治癒疾病,這是我們現在應該思考的問題。

無痛技術這個概念其實很早就被提出來了,最早是專屬於麻醉科的一種術語,特指用麻醉藥物使病人失去痛覺,在更加穩定的情況下,進行醫療操作。

但問題是,並不是所有病人的身體都是適用於麻醉。

因此我今天所要講的內容,就是如何在非麻醉狀態下,使用無痛技術,也就是所謂的徒手無痛……”

重生後的許精誠,就如同開了外掛一樣,曾經斑駁的記憶全部被翻新,清晰的恍如隔日。

冰島專家的那堂無痛技術講課,在他的腦海中反覆播放,短短几秒,他便頓悟了好幾次,感受頗深。

“徒手無痛……”

許精誠重新振作精神,手指輕捏三腔二囊管,指腹的紋路和橡膠管親密無間的接觸,細緻感受著管子的韌性、硬度以及彈性……

與此同時,他的眼睛緊緊盯著病人的身體,腦海中浮現出3D投影一般的食管解剖圖。

下一秒,他動了。

加大了石蠟油的使用量,讓整個三腔二囊管關閉上都附著了一層乳白色的液體,掛壁而不落,分量恰到好處。

病人此時也休息了一段時間,氣息稍稍穩定,看起來就如同進入夢鄉一般,只是不知道這一覺睡下,還能不能醒來了……

趁著病人狀態穩定,許精誠捏著管子開始順入病人的口腔裡。

異物剛剛進入口腔,病人便開始皺眉,身體也微微扭動起來,疼痛閾值已經突破極限,他現在的所有反應,都來源於身體的本能。

許精誠稍稍停下動作,等待病人習慣口腔內的異物感。

五秒之後,病人重新穩定下來,許精誠這才繼續動作。

第一個關口,狹窄的咽峽部!

疼痛的來源,無非就是又粗又硬又黃的三腔二囊管,刺激到了身體的組織結構。

石蠟油只能起到潤滑的作用,並不能直接讓三腔二囊管避開這些狹隘的關口。

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許精誠的手法。

感受到了咽峽部的狹隘,三腔二囊管前進受阻,許精誠沒有用蠻力突破,而是調整了一下病人頭部的位置。

下壓頭部,使下頜靠近胸骨柄,加大咽部通道的弧度,這樣有利於管道緊貼咽喉後壁滑行,減少刺激。

急診科醫生看到許精誠的動作,搖了搖頭:“我也是這麼做的啊,三個狹窄,透過調整體位減少摩擦,這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方。”

然而杜小明卻看出了一些不同:“不對,許精誠他的角度找的也太好了吧!”

就在急診科醫生搖頭嘆氣的功夫,許精誠竟然瞬間突破了咽峽部的第一個狹窄。

三腔二囊管第一次穿越了咽峽部的狹窄,瞬間就如同脫韁的野馬,開始暢通無阻的一路向下。

短短几秒鐘,十幾厘米長的三腔二囊管就沒入了病人的體內。

急診科醫生的吐槽確實沒錯,許精誠所做的事情並沒有什麼特殊,無外乎透過調整體位,增加石蠟油潤滑,以達到減少摩擦的目的。

但問題是,同樣的操作,在不同人的手裡使用,結果卻是截然不同的。

看到搶救第一次有了實質性突破,急診室內原本都已經洩氣的眾人,重新拾起了希望,屏氣凝神盯著許精誠的一舉一動。

接下來,還有兩處狹窄!

距門齒約25厘米,食管與左支氣管相交處。

距門齒約40厘米,食管穿膈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