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這樣的,在電影的整個從拍攝到上映的過程中,有很多既定步驟:比如說拉投資,選演員,佈置場地拍攝,做後期,宣傳上映。

這些是比較基本的。

正常一部電影如果沒有問題的話,是會把這些東西走一遍,省略掉其中一步就會對後續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而有些步驟呢,則是根據情況來增刪。

進而達到某些特定目的。

比如選角前的宣傳造勢,就可能是因為目前應徵的演員不滿意,劇組希望吸引更好的演員過來;電視劇拍攝中後期的路透美照,可能是因為想吸引電視臺網站之類過來購買;

再比如保底發行,可能就是因為很看好電影。

會議室裡,眾人又一次喧譁議論起來。

並且聲音比之前都大。

韓升心裡是明白他們在想什麼的,所以他也完全沒有阻止這些人談論這件事情,因為保底發行這件事情出現在某部電影身上,不算少見,但也絕對是帶有很特殊性質的形式了:

這事,簡單講就是,電影還沒上映之前,我們幾個發行方看好《戰狼2》這部電影,覺得它能到一個不錯的票房,比如12億,但也有可能到不了。

然後這部電影成本,可能2億。

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綜合兩方利益,就跟投資人也就是出品方保證:

這部電影我們來保底它能賣8億——賣不到8億,虧損由發行方承擔;而如果賣超過了8億,利潤的大頭就要由發行方拿走。

這樣做,其實就是看願不願意搏一搏。

如果不加入保底發行,那這部戲首先穩定有8億票房的收入,也就是扣掉其他項到投資方手中,差不多也是三分之一也就是2.7億,相當於這一年內投資的收益就是2.7/21=0.35。

一年賺35個點,絕對是已經賺大了。

正常投資能賺這個點的並不多。

並且超過8億的部分,也不是完全就和投資方無關了。這邊提出的方案是815億的時候,投資方和保底發行方收益是0.25:0.75;15億以上,則是0.15:0.85。

當然,還有更多細則,這裡就不說了。

正常這種協議,發行方賺錢賭的就是815億這個區間,更高的情況也是很難;賠錢,08億這個區間,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就是超8億賺錢的機會,和票房不足8億的風險,能不能形成一個多發行方有利的局勢。

而投資方,已經肯定不虧了。

所以也在思考這個保底夠不夠高。

桌邊,已經有很多人開始緊鑼密鼓地運算了:

本來一開始大家預計投資一億多,回本四億,最後拿個五六億就算賺了;然後現在變成投資兩億,回本6億,本身賺錢難度就加大。

現在有人主動說8億,那豈不是趕快答應…

個頭啊!

敢保底8億,就說明在發行方的預期中,這部電影應該能滿有希望到10億,甚至更高。

“咳咳,京哥,我這邊是這樣想的。”

又是張總帶頭髮炎…

哦不,發言了,他先是滿臉和煦地誇獎:“《戰狼2》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影視作品,大家之前投資也是對這部電影充滿了自信和期待,加上剛才,我們也看了成片。

非常好,我覺得這部電影完全有潛力衝擊更高的票房,而不是8億這個數字。這投資都2億了,我尋思票房,怎麼也得奔10億去吧?”

這話一說,又有人附和。

韓升倒是笑了。

“誒,這可和你們之前說的不一樣啊?”

之前無論是要增加投資,還是剛才開完會談論票房市場,這邊的口號都是不要再花錢了,這部電影能有多少票房?能6億回本就不錯了,後續要賺錢,估計只能靠著賣線上平臺和電視臺版權能賺。

但更蛋疼的是,很多人覺得6億都懸。

結果現在一提保底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