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得加錢(第2/4頁)
章節報錯
也確實是被投資人們,認真地考慮為票房的保障因素。
“我明白,但我的重點不是流量。”
男人轉回頭,坐在呂亞斌旁邊:“本來我也不是不能接受,這畢竟是部商業片嘛。但要是拿錢找流量就算了,先是拿錢找不到人,得加錢;加一點也就算了,結果談到最後要喊1個億...”
“我拍《戰狼》的時候,總投資都沒1億呢。”
...
說完這幾句,吳京便有些無精打采地坐在沙發上。
其實,他一直是覺得可以有比較高的片酬,
但是片酬也不能這麼離譜。
他21歲開始拍戲,拍了幾年內地武打明星市場衰弱,只能跑去鄉港發展。結果各種被那時候的港圈排擠:當年的香港電影圈,確實比較聲勢浩大。
也依舊相當排外。
吳京在這些人中間混,難度可想而知。
但後來他其實也終於混出了一定名聲,奈何始終是外人,加上鄉港電影衰落,後續吳京又發現自己的一條新路:
演敬茶,軍人之類的戲路。
反正一路就這麼過來,然後回到內地,就似乎開始順利了:從《我是特種兵之利刃出鞘》,到《戰狼》和《殺破狼2》兩連爆,他這幾年過得蠻不錯,地位也逐年上升。
至少做導演後,見得比演員多多了。
可就算是這樣,自詡開了眼界的他,第一次見識到某些流量片酬的他,也是驚呆了:
就這麼些天的檔期,
當個吉祥物一樣,演的過得去就行,
這就幾百萬甚至千萬起步?
掙錢速度也太快了…
不過他也不是不懂變通,經過思考之後,他也可以接受這種價格,因為大家都說市場確實這樣。
結果和對方談好一陣之後,變卦了。
直接開價一個億。
他先是無語了一陣:
如果答應了,電影按照目前的投資,超過一半的錢,都拿去給流量小鮮肉了?
那還拍什麼啊。
可某些投資方卻告訴他,這算什麼,一半片酬能請到那位“頂流”,也不算少見,好多戲投資六七成都請明星了。而對方強大的粉絲,又有各種資本加持,到時候肯定都能回本巴拉巴拉...
似乎聽起來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但問題在於就算是真能賺了,收益也是後期的,前期把錢都給演員了,拍攝的錢從哪來?
能拍出好的電影麼。
說起來,國內這幾年確實誇張了。
參考海外例子的話,比如電影產業發達的好萊塢在一般電影中,演員的片酬也就在總成本的10%到30%左右。
當紅演員想要更多的錢,就是參與電影分成。
比如2億投資,拿1000萬片酬+5%的票房分成這樣子。就成功地把演員和電影捆綁在一起,電影賺演員也賺,拍的時候自然更努力。
而國內電影基本是明星演完拿錢走人,也不對片子負責,反正錢到手了。
這可不是好事情。
所以這個條件他基本上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