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希希說這句話,其實更多就是順帶一提的性質,因為對方是不久前才發的訊息。

而且如果要是再晚兩天...

韓升的價格漲了,估計對方還得加加錢,才能進入篩選名單裡——可但她不知道的是,此時對面地這位嘉賓最近最聽不得的一件事情就是:

加錢。

視線來到京城的另一處,呂亞斌正坐在沙發上,衝著對面來回走動的男人來了句:“好了,不用這麼走來走去了。人家沒有這麼快回你訊息的,你就等一會唄。”

對面男人性子也沒那麼平靜:“我這不是時間太緊麼?能早點回更好。”

他找韓升的專案是一部戲的角色。

這部戲開拍在即,演員肯定要儘早定下來。

他也不希望拍攝途中還各種徒增事端。

“韓升多半現在正忙著他另一個節目最後一期的事情呢。”

呂亞斌喝了口水,有些無奈:“流量嘛,都挺忙的。本來你如果能在《嚮往的生活》裡和他聊一聊,那還好,但現在肯定要慢慢來。”

“…慢慢來,倒也只能慢慢來了。”

男人滿臉的嘆氣,只能無奈地開個玩笑:

“我現在電影的這個配角,其實戲份不多,難度也不高,就想找個流量來演一下。結果片酬這麼高,我真是...”

“現在市場就是這樣,片酬高,但保險點嘛。”

呂亞斌也安慰道,他作為這部電影的製片,肯定是要站在投資方的角度,來思考事情的。

不過對方說的也有一定道理:

對面這個男人這次的電影,是系列片的續作。

拍第一部的時候,幾乎是沒人看好,也無人問津的狀態。

只能自己掏多數的錢拍電影,為此還經過了大量的準備。包括親自花了一年半體驗生活,投入了其全部的積蓄,花費了數年時間來打磨...

這樣的電影,一般是演員奮力一搏。

但多數會失敗。

因為不是每個演員都適合當導演...

現在被人看見的幾個轉型成功的,也就屬於個例,更多拍攝失敗的都沒被看見呢———額,也不能說那些都沒被看見,比如王寶強的《大鬧天竺》也被看見了,也挺失敗的...

但幸好,這次對方成功了。

數千萬的投資,最終換來了數億的票房,讓投資方和他個人都收益不少。

於是成功一次後,很快第二次就順利很多。

時隔一年呢下一部就開始了:這次的籌備一方面是有了經驗,另一方面資金充足,所以只用了半年的準備時間。

就是有點資金太充足了。

拍第一部的時候,說是砸鍋賣鐵,欠下了許多人情。

結果賺錢之後,第二部人家搶著過來投資,他這種講情義的人也就不多拒絕。於是投資越來越多,越來越多,最終劇組不差錢的同時…

大家也都有點謹慎了。

投的越多,賠的可能性就越大。

於是就多提了不少要求:其中一項就是,為了保證票房,得有流量參演來增加保障。

他作為導演,也同意了。

這事要放到幾年後,大夥會質疑:這,這種題材的電影找流量來,確定不是來降低票房?

但現在,流量神話還在。

價格都是高得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