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大明官吧』

希望大家都能去起點多支援隨風輕去,多點選,多收藏,多投推薦票!

別忘了右上角大明官吧的簽到哦~

《大明官》起點連結:

在座的人都是當今世上最頂尖的讀書人了,又多是知道方應物事蹟的,有誰聽不出這首絕句裡的隱喻?

首先方應物是以梅花自比的,這很正常,以梅花自比的文人古往今來如恆河沙數,沒什麼稀奇的。

其次,開篇雪後兩字,大概指的是方應物殿試遭遇“重挫”。一個挾會元聲勢的狀元大熱門最後遭遇了黑幕,連三鼎甲都沒進,打擊可想而知,公論對方應物皆持有同情之意(連會試的疑點都被掩蓋了)。

第三,聽到“天留春色在方家”這句,便感到一股不屈的傲氣撲面而來。但眾人並不感到方應物狂妄,因為方應物當然有資本驕傲,方家父子兩魁元、兩翰林、兩詔獄,至少在當今士林是絕無僅有的。

而方應物本人在遭遇“沉重打擊”被貶為知縣後,並未就此消沉,鋤強扶弱、興利除弊,短短數月便隱隱然有那麼幾分青天跡象,京師百姓信仰之力也漸漸聚集,說一句“天留春色在方家”毫不為過。

第四,“笑它桃李翻飛盡,可曾霜節老雲霞”,放在別處可能還不知道說的是誰,但這個環境下就很好理解了,影射的就是站在作詩者面前的張狀元,就差直接點名了。

綜合起來回味,眾人便覺得這四句雖然短小,但意味無窮。特別是前後兩句看似各不相干,卻在氣場上又形成奇妙的融合,出現了鮮明的對比,反過來又讓對比的含義更加雋永。

只怕今日過後,“天留春色在方家”這盡顯名士風流的一句只怕要成為方應物父子身上標誌性的詩句了。

聽到這一句,彷彿有類似於聽到“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的感覺。

不過眼下終究是“酒肉”性質更多一點的聚會,不是純粹的文人雅集眾人很快就從品味詩詞的意境中拔了出來,目光重新凝聚在方應物和張天瑞兩人身上。

其實這不僅僅是搶一個座位,而是一場戰爭爭奪成化十七年辛丑科進士群體頭把金交椅的戰爭。

如果放在往屆,這應該不是問題,在科舉結束、初入官場的時期,狀元是當然的領悳袖人物。然後隨著歲月增長,再根據各人的官位和名望進行微調。

只是在本屆卻出了方應物這麼一個風雲人物,各方面幾乎全面性的壓倒了輿論口碑不佳的狀元張天瑞….

方才張天瑞先按捺不住,咄咄逼人的要方應物讓位連方應物老師的名頭都搬出來用只是顯得有點強詞奪理了;而方應物並不示弱,直接氣定神閒的吟誦了一首精妙-的絕句回應,暗諷張天瑞不配坐在首席。

如果說一開始只是來回踢皮球,各自表達都很含蓄的話那麼現在就有點撕破臉,要擼起袖子上陣了。

卻說方應物吟一首冷嘲熱諷的詩出來,叫張天瑞感到極度的羞辱一股火氣直衝腦門。

但他深知吟詩作詞肯定不是方應物的對手,便強壓下火氣侃侃而談,大發議論道:“金殿題名,乃是天子欽點,方兄未能獨佔鰲頭甚為憾事,但耿耿於懷至今,在同年宴上借題發揮,未免要被視為心胸狹窄、小雞肚腸了。”

方應物暗暗嗤笑一聲,他真如此在意一個狀元名字以至於到現在還不能釋懷麼?當然不是,只是借這個由頭樹立自己形象而已。

便反駁道:“聖人云每日三省吾身,但一個人犯了錯不去自省認錯,卻倒打一耙指摘在下受害之人不能寬宏大量….請諸君評論,這是什麼道理?”